散文:  过年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仪式

文: 刘厦。我小时候,不知具体哪天算过年,就问父母。父亲说,大年初一是春节。母亲说,年三十儿也算过年。父亲又说,正月里都是年。听了他们的解释,我就更糊涂了。长大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过年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仪式,是一个庞大、丰富的仪式。,那时,每当迈进腊月的门槛,过年,这个词的使用就越来越频繁。,“,把凳子修修吧,过年来人多还坐呢。,”“,赶集去该买过年的粉条了。,”“,过年谁谁就回来了。,”“,过年呢,不许,……,”“,过年呢,就要,……,”,年味儿就在这不断地提起中越来越浓,直到过完正月,再在恋恋不舍中散去。,随着过年被提起,带着年味儿的物和人陆续来到家里,带着年味儿的事也开始不断发生。无论是平时就有的米面油、肉蛋菜,还是稀罕的金针、木耳、带鱼,无论是生活常用的笤帚、蒸布、碗筷,还是过年特有的:春联、灯笼、吊挂、鞭炮,都被称之为年货,只要被称之为年货,就都带着年味儿。而这段时间来往的朋友,走动的亲戚,也都带着年味儿。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朋友们会在正月里聚会,亲戚们会在年前拜访。尤其是看望长辈,一年当中再忙,过年上门的问候不能省,不然就失了礼,就忘了自己是谁。无论来访者还是主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是过年,让所有人放下了平日的忧烦。,每家都开始忙碌,打扫、拆洗、赶集、制作各种美食。平时也做的事,过年做就不一样了,每一件事,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就拿我们这里来说,过年要蒸笼糕、花糕、肉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还要准备糖果和干果,不仅为招待来客,更寓意着来年的日子香甜。过年蒸馒头,面发的越欢预示着来年越兴旺,每每看到面起得满盆了,母亲就像看到了希望一样高兴:起好了!过年再懒的人家也要大扫除,不然就会留在旧年。虽然大年三十是最不着急出门的一天,但每家都在暗中比拼,看谁家最先包完饺子去放炮,因为这说明谁家是勤劳之家,好运气自然先到谁家。除夕夜煮饺子要烧芝麻秆,寓意来年生活节节高。煮得饺子要留下一些,留到大年初一,寓意着来年不会饿着。年初一不准开柜,要穿的新衣服得除夕晚上拿出来,这样老鼠一年不会来捣乱。这一天也不准扫地,不然就会把福气扫出去。总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重大而美好的意义,虽然还是熟悉的地方,是日常的事,但都,非常,神圣、正式。,在过年的日子里,无论做什么,都是在进行一场仪式,都是这场仪式的一部分。,除了有实际价值的事被赋予了仪式性,还有一些纯粹的仪式性活动。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正月十二不睡早,听老鼠娶媳妇。正月十六转寨墙,一年不腿疼。那时候人们对这些事是格外用心的,如春联,大部分人家都是找人写,甚至自己编。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父亲创作,记得我七岁那年春联写的是:换来精面油满瓮,买来彩电购纱灯。虽然没有什么文学水平,但如实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农民生活变得富裕的心情。,还有一些仪式活动,虽如今已消失,但在我记忆中代表着浓郁的年味儿。,磕头就是一个。大年初一早晨集中了很多仪式,我的祖父母、父母会四点起床,先给各路神仙摆上供,再准备好上坟的用品,我的父母就开始走出家门磕头了。这个仪式就像整个村庄的大*,但大家走的不是一个方向,每个人都以各自的人际网络为路线。因为人们都是几代人在一个村繁衍生活,所以每家都有庞大的家族系统。磕头,就是每家已婚男性以兄弟为小组,已婚女性以妯娌为小组,去给村里的大辈和兄嫂拜年。主要是一个家族中的,有一些不是一个家族的亲近的乡亲大辈也要磕,大部分人要磕大半个村子。这也是新一年第一场热闹。,我家在村里辈份大,我的祖父母不必出门,只在家里接待来磕头的人。我们小孩儿自然是看热闹的。磕头的人一拨儿接着一拨儿来,他们带着喜气高声喊着爷爷奶奶,祖父母就去迎接,来人见到主人了就磕头,同时说着:给您磕这儿了。我的父母外出磕头了,但也不能少了,来人会再磕两个,同时说着:给我叔叔婶婶磕这儿了。祖父母就热情地说:都有了,都有了。意思是一个就代表了。但人们那时候都特别实在,一个都不会省略掉。还有幽默的人就会说:我张着包呢。很形象地表示每一个头都收到了。我们家大概会陆陆续续来二十多拨人,气氛非常热闹、亲切。,人们的亲疏关系、家族位置、长幼身份,在这一仪式活动中,再一次被确认,人们对待他人该有的态度基础,再一次被强化。,但渐渐地,人们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忙碌,也就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平时不联系的宗亲越来越陌生,以致于再进行磕头这个仪式时,都是给不认识的人磕了。这就让这个活动显得多余和莫名其妙了。直到有一天,以移风易俗的名义,把这一磕头活动取消了。从此,人们对家的概念,也就只剩下了单一的小家了。,慢慢地,不仅是磕头拜年,很多过年期间的仪式都消失或淡化了。,纯粹象征性的消失较多。现在很多人家,只把买东西赠送的春联贴上了事。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活动保留的还多一些,但其中那象征性的部分已被人们遗忘了,只让人流于表面,歪曲了意义。就像给压岁钱,拜金主义带来的攀比,让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沦为了长辈的,“应付帐款”。,近年来,很多人都疑问,为什么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有人说,是物质丰富的原因,例如吃的,如今每天都像过年,过年哪还有特别的呢。也有人说,是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太忙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过年当中。而我觉得,这都是攀枝末节,真正的原因在于:现在的我们过于现实,使过年失去了它的仪式性。,仪式的存在,是人的信念直接体现出来的一种外部形式,它包含了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事物的意义,内心的向往得到再次确认。但当人们不再看重事物的精神属性,不再看重自我的精神属性,过年的仪式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出现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过年大多有三点作用。,一是犒劳自己,包括吃喝玩乐睡。比如,平时想吃不敢吃的,过年了终于有理由不再节约、不再减肥,所以年货市场中美食部份的繁荣程度有增无减。不但要吃得解馋,吃得多样,还要吃得奇特,吃得新颖。再如,有很多人用打牌、聚会、游戏来玩,或许他们看来,玩好了,年就过好了,过年的意义就是开心。,二是利用过年给自己带来实际用途。比如,平时想巴结的人,终于有理由送礼了,平时不敢得罪的人,这个时候也不能忘了,所以要想到了,办好了。这样的拜年,早已不是纯粹的拜年了。再如,一些学习型人才,会利用年假给自己充电,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者。,而第三点作用,是被动的,那就是要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尴尬场面。比如,应酬七大姑八大姨,平时谁也用不着谁,但礼数在那儿。其实这些事,正是精神属性突出的活动,因为对于人们来说,精神属性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多余了,所以就成了负担。,总的来说,以前过年和现在过年根本上的区别是:以前过年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召唤,是精神范畴的。而现在过年却是人满足低级欲望的狂欢,是感官范畴的。现在人们对未来没有积极的憧憬,而是消极的焦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召唤少了,过年的仪式性也就萎缩了,年味儿也就淡了。,过年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重整行囊再出发的驿站。在这个驿站中,人们给予努力一年的自己慰籍,人们整理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人的心灵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刷新,从而卸下疲惫,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带着激动和感动辞旧迎新!,而所有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过年当中的仪式,仪式正是年味儿的来源。它包含了人们对平安、团圆、喜乐、富裕的期盼,对进取、感恩、友善、和谐的崇敬。这些人性中的高层建筑,才是过年的魂。,过年充分体现出,形式就是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也应该有新意,形式的新,理念的新,但创新的方向,却是需要思考和把握的。无论怎么创新,只有保留住年味儿,才能保留住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而如何保留住年味儿,唯有寄托于人们对美好追求的觉醒,寄托于人们精神高度的提升。人变了,年也就变了,人内心的状态,决定了年的样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三年了,三年来的春节都很安静,但此时刚进腊月,我耳边就响起了远远近近的炮竹声。因为疫情,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愿望强烈了,愿望需要表达,过年的仪式就是这么来的。


文章出处: 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2023-01-16 09:28
11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