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从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到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每年的4月23 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阅读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设立这个日子的初衷是想让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不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或许因为阅读是我们每个人与图书、版权联结的最佳方式,这个日子演化成了今天的“世界读书日”。
“一本打开的书中间嵌着一颗心”的标识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阅读。也许,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阅读只是习惯、时间问题,而对于盲人而言,阅读却是一个难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共有超过3.14亿视力障碍者,其中90% 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人1233 万人,其中盲人
400多万,低视力者800万,另外还有458万伴有视力残疾的多重残疾人。
每一个凸点都温暖而丰盈
人类是通过感知觉来认知外部世界的,其中80% 以上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视力障碍者只能通过触觉、残余视觉和听觉来了解世界。
海伦·凯勒说:“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
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又称为点字、凸字,每一个凸点都温暖而丰盈。盲文的点径、点距、点高、方距、行距等依据指腹最佳触摸点设计,有严格的标准。盲人用触觉灵敏的指腹来感知凸起的点字,一般阅读速度比普通阅读速度要慢一点。用点字板、点字笔,在专用的盲文纸上可以手写,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印刷,但较普通印刷而言,盲文印刷工序繁杂且目前还需要手工工序。
六点盲文是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发明的。此前,盲生的课本是用放大的普通字母凸版印刷的,又重又笨,摸读起来很慢,很难书写。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是便于理解、表达,最重要的功能是便于沟通、交流。把所有的普通文字放大制成凸字,不仅是无法实现的幻想,也不方便盲人阅读和书写,盲人学习路径极度受限。布莱尔想,如果能创造一种容易阅读、书写的盲文,就能让盲人打开知识的宝库。
1821 年,军队夜间传递命令加强联系的“夜间书写”符号引起了布莱尔的注意,他由此联想到用凸点代替线条创造新盲文。用几个点、怎么排列这些点,他想了
3年。1824年,15岁的布莱尔从人体肩膀、手臂、膝盖的六点受到启发,反复研究6
点的排列组合规律,历经13 年,包括文字、数学符号、音乐符号等法语盲文正式定稿。
1838年,世界上第一本盲文读物出版。1887 年,布莱尔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
1952 年,我国的盲文研究专家黄乃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康熙盲字”“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盲文
——1953 年发布的《新盲字方案》。同年
12 月,中国盲人福 利 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前身。从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出版物。
盲文出版物是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最基本的路径。
盲文译校,难度大、周期长
六点盲文是世界通用的盲文符号,它们的外形都是六点不同组合变换,但是每种文字的盲文字符读音不同、表义也不同。盲文是基于字母文字而研制的,对于具有形意音复杂机制的汉语盲文而言,其学习和出版的难度远远大于字母文字。此外,目前世界上活跃使用的文字均有千年的历史,六点盲文从研制到推广使用,至今不到200年的时间,中国的规范盲文只有70年历史,其自身的读音、分词等规则以及出版规则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盲文出版是一种特殊的出版形式,比普通出版更为复杂、枯燥,且难度大、周期长、品种数量有限。从选题策划到成品书入库,盲文图书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即便是加急出版的时政类图书和期刊也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盲文编译部是中国盲文出版社人数最多的部门,所有的盲文书都在这里翻译、录入、校对。在录入办公室,电脑键盘哒哒哒不停地响着,录入员们娴熟的手指飞上飞下,一行行盲文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录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纷繁复杂的盲文符号、盲文分词连写等译录规则。录入员录入汉语盲文时,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正确录入,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见字,比如“和”
5个音、“着”4 个音,不较真,谁都认得这两个字,一较真,没多少人能全部读准。人们在看书时经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准的字,大多数人在不影响理解时都不查字典,可录入及校对人员一个字也不能放过。现代出版物的生僻字有限,但盲文出版物有一部分是面向按摩师的医学书籍,尤其是中医学、医古文,其中的生僻字在普通字典里都查不到,非专业人士根本读不下来。
盲文编译部的编辑、录入、校对人员人手一册像砖头那么厚的《中国盲文》,部门还购置了《辞海》《辞源》等权威工具书……但盲文编译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文物、典章制度等特殊词汇,有的字词是权威工具书中也未收录的词条,有的字词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为了不出差错、少出差错,编译校人员不仅要反复核查工具书、反复比较不同版本读音的正确性,有时还会请教专家,厘清读音变化的脉络,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此外,他们还有自己制作的“小字典”,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生僻字以及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
盲文校对一般是一明一盲两位一组,他们和普通出版物的校对人员一样认真、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但他们还要多一个分词的基本功。分词就是通过汉语语法规则和盲文特殊性对词语进行分、连处理,这要求盲文编辑要熟练掌握盲文的音、调、空方等特点,还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词汇,更多的汉字字义、语意、寓意,才能正确地分词,最大限度地避免读者误解。
近年来,盲文编译校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盲文出版文字转型—— 由现行盲文转型为国家通用盲文,即在现行盲文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则实行全面标调。现行盲文的开放性较强,模棱两可的语意较多,虽然不影响阅读理解,但不够精确、规范。为了提高盲文的精确程度,更方便阅读以及与数字化时代接轨,
2018 年我国启动了“国家通用盲文”改革。
国 佳通用盲文解决了标调规范化的问题,盲文标调的规范性越强、越严谨,进行数字转化时准确率越高,但对盲文编译校人员而言,字字标调不仅考验文字基本功,还费时费力,尤其是一些意思相近、不同调的多音字特别容易出错。
盲文印制,成本高、印量小
盲文印制工艺复杂、成本高、印量小。
盲文出版物使用的纸张是一种特种纸—— 盲文专用纸,比普通印刷品的纸张厚、韧度大,对原材料的要求也高,木浆的质量越好,盲文纸的韧度越好,印制的盲文就越饱满、结实、耐摸。盲文纸比普通纸张要贵许多,一张八开的盲文纸成本已超过
0.1
元。
盲文纸是单张正反面印刷,两面显示的都是本页的凸点、另一页的凹点,凹凸点有时会卡在一起,这也是盲文出版物配页这道工序至今仍然是手工作业的原因。几十年来,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这道工序依然是盲文印制机械化生产的一个瓶颈。
在配页车间,印制好的盲文单页按页码顺序一摞摞整齐地码在靠墙的架子上,这个特制的木架子共有
3层,每一层码放20摞,配页工来回一趟配齐3 层的页码,去的时候左右手各抓
20张,返回时左手拿40张,右手再抓20张,来回走12米,配页60 张。配页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像弹钢琴,讲究左右手的配合,几个手指的配合,要速度,还要专注,既不能多抓一张,也不能少抓一张,页码顺序更不能乱。几代配页工的双手抓取了无数页,汇聚成一本本盲文书;双脚走了无数步,地面上的水泥已经生生地磨去一层、褪去了灰色,成为一条痕迹明显的小路。
折页、锁线是盲文书装订的特点,即每3张盲文纸在左边1 厘米处进行折叠并锁线。折页,一是避免内页的盲文凸点被挤压变形,不容易识别;二是避免出现喇叭口,折页后书脊的厚度就是原来的一倍,刚好和盲文凸点的高度相当,这样成品书的书脊和书口的厚度大致一样;三是便于锁线及阅读时任何一个页码都可以平铺,这样可以保证书是静态的,方便盲人阅读。
大约1厘米厚度的盲文书能发排1 万左右汉字,一本汉字书编印成盲文要分成几册,甚至十几册。盲文版《红楼梦》有
17册,摞起来有近1 米高,仅仅是盲文纸的成本就在
100多元。
盲文出版是盲人阅读的基石
盲文出版是公益事业。这个事业没有名也没有利,还有许多误解和质疑。
盲文出版人要做的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心灯点亮。让他们保有热忱的不仅是对盲文出版的赤诚之心,更是面向盲人世界而敞开的自由之窗。
从只有几名员工的盲文编译小组,到一家编译校印发一体化的盲文印刷厂,再到国内唯一且权威的盲文出版社,从单一纸质盲文图书,到有声读物、大字版图书、电子盲文等多形态多介质盲文出版物,经过近70年默默耕耘,中国盲文出版社初步缓解了盲文书荒,满足了我国盲人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拓展了盲人文化服务的边界、提升了盲人群体的文化程度。
作为一种 特殊的公益出版形式,盲文出版离不开挡和国 佳对盲人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几代盲文出版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盲文出版人都是一个盲文点,都是一颗文化盲道的铺路石,一个盲文点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成就,但无数个盲文点就可以在变换中绽放光芒,就可以为盲人铺设一条文化盲道,让六点盲文照亮盲人的前行路,引领盲人朋友学知识学文化、成长成才、创业就业,成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分享者和建设者。
对于盲人而言,读书是走向融合的第一步。阅读带领我们摆脱愚昧狭隘,抵达深邃宽阔的境地
——认识自己、探寻生命、接纳世界、融入社会。
文章出处: 中国盲文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目录
文/图 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从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到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每年的4月23 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阅读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设立这个日子的初衷是想让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不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或许因为阅读是我们每个人与图书、版权联结的最佳方式,这个日子演化成了今天的“世界读书日”。
“一本打开的书中间嵌着一颗心”的标识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阅读。也许,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阅读只是习惯、时间问题,而对于盲人而言,阅读却是一个难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共有超过3.14亿视力障碍者,其中90% 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人1233 万人,其中盲人
400多万,低视力者800万,另外还有458万伴有视力残疾的多重残疾人。
每一个凸点都温暖而丰盈
人类是通过感知觉来认知外部世界的,其中80% 以上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视力障碍者只能通过触觉、残余视觉和听觉来了解世界。
海伦·凯勒说:“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
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又称为点字、凸字,每一个凸点都温暖而丰盈。盲文的点径、点距、点高、方距、行距等依据指腹最佳触摸点设计,有严格的标准。盲人用触觉灵敏的指腹来感知凸起的点字,一般阅读速度比普通阅读速度要慢一点。用点字板、点字笔,在专用的盲文纸上可以手写,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印刷,但较普通印刷而言,盲文印刷工序繁杂且目前还需要手工工序。
六点盲文是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发明的。此前,盲生的课本是用放大的普通字母凸版印刷的,又重又笨,摸读起来很慢,很难书写。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最基本的功能是便于理解、表达,最重要的功能是便于沟通、交流。把所有的普通文字放大制成凸字,不仅是无法实现的幻想,也不方便盲人阅读和书写,盲人学习路径极度受限。布莱尔想,如果能创造一种容易阅读、书写的盲文,就能让盲人打开知识的宝库。
1821 年,军队夜间传递命令加强联系的“夜间书写”符号引起了布莱尔的注意,他由此联想到用凸点代替线条创造新盲文。用几个点、怎么排列这些点,他想了
3年。1824年,15岁的布莱尔从人体肩膀、手臂、膝盖的六点受到启发,反复研究6
点的排列组合规律,历经13 年,包括文字、数学符号、音乐符号等法语盲文正式定稿。
1838年,世界上第一本盲文读物出版。1887 年,布莱尔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
1952 年,我国的盲文研究专家黄乃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康熙盲字”“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盲文
——1953 年发布的《新盲字方案》。同年
12 月,中国盲人福 利 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前身。从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出版物。
盲文出版物是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最基本的路径。
盲文译校,难度大、周期长
六点盲文是世界通用的盲文符号,它们的外形都是六点不同组合变换,但是每种文字的盲文字符读音不同、表义也不同。盲文是基于字母文字而研制的,对于具有形意音复杂机制的汉语盲文而言,其学习和出版的难度远远大于字母文字。此外,目前世界上活跃使用的文字均有千年的历史,六点盲文从研制到推广使用,至今不到200年的时间,中国的规范盲文只有70年历史,其自身的读音、分词等规则以及出版规则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盲文出版是一种特殊的出版形式,比普通出版更为复杂、枯燥,且难度大、周期长、品种数量有限。从选题策划到成品书入库,盲文图书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即便是加急出版的时政类图书和期刊也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盲文编译部是中国盲文出版社人数最多的部门,所有的盲文书都在这里翻译、录入、校对。在录入办公室,电脑键盘哒哒哒不停地响着,录入员们娴熟的手指飞上飞下,一行行盲文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录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纷繁复杂的盲文符号、盲文分词连写等译录规则。录入员录入汉语盲文时,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正确录入,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见字,比如“和”
5个音、“着”4 个音,不较真,谁都认得这两个字,一较真,没多少人能全部读准。人们在看书时经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准的字,大多数人在不影响理解时都不查字典,可录入及校对人员一个字也不能放过。现代出版物的生僻字有限,但盲文出版物有一部分是面向按摩师的医学书籍,尤其是中医学、医古文,其中的生僻字在普通字典里都查不到,非专业人士根本读不下来。
盲文编译部的编辑、录入、校对人员人手一册像砖头那么厚的《中国盲文》,部门还购置了《辞海》《辞源》等权威工具书……但盲文编译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文物、典章制度等特殊词汇,有的字词是权威工具书中也未收录的词条,有的字词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为了不出差错、少出差错,编译校人员不仅要反复核查工具书、反复比较不同版本读音的正确性,有时还会请教专家,厘清读音变化的脉络,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此外,他们还有自己制作的“小字典”,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生僻字以及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
盲文校对一般是一明一盲两位一组,他们和普通出版物的校对人员一样认真、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但他们还要多一个分词的基本功。分词就是通过汉语语法规则和盲文特殊性对词语进行分、连处理,这要求盲文编辑要熟练掌握盲文的音、调、空方等特点,还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词汇,更多的汉字字义、语意、寓意,才能正确地分词,最大限度地避免读者误解。
近年来,盲文编译校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盲文出版文字转型—— 由现行盲文转型为国家通用盲文,即在现行盲文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则实行全面标调。现行盲文的开放性较强,模棱两可的语意较多,虽然不影响阅读理解,但不够精确、规范。为了提高盲文的精确程度,更方便阅读以及与数字化时代接轨,
2018 年我国启动了“国家通用盲文”改革。
国 佳通用盲文解决了标调规范化的问题,盲文标调的规范性越强、越严谨,进行数字转化时准确率越高,但对盲文编译校人员而言,字字标调不仅考验文字基本功,还费时费力,尤其是一些意思相近、不同调的多音字特别容易出错。
盲文印制,成本高、印量小
盲文印制工艺复杂、成本高、印量小。
盲文出版物使用的纸张是一种特种纸—— 盲文专用纸,比普通印刷品的纸张厚、韧度大,对原材料的要求也高,木浆的质量越好,盲文纸的韧度越好,印制的盲文就越饱满、结实、耐摸。盲文纸比普通纸张要贵许多,一张八开的盲文纸成本已超过
0.1
元。
盲文纸是单张正反面印刷,两面显示的都是本页的凸点、另一页的凹点,凹凸点有时会卡在一起,这也是盲文出版物配页这道工序至今仍然是手工作业的原因。几十年来,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这道工序依然是盲文印制机械化生产的一个瓶颈。
在配页车间,印制好的盲文单页按页码顺序一摞摞整齐地码在靠墙的架子上,这个特制的木架子共有
3层,每一层码放20摞,配页工来回一趟配齐3 层的页码,去的时候左右手各抓
20张,返回时左手拿40张,右手再抓20张,来回走12米,配页60 张。配页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像弹钢琴,讲究左右手的配合,几个手指的配合,要速度,还要专注,既不能多抓一张,也不能少抓一张,页码顺序更不能乱。几代配页工的双手抓取了无数页,汇聚成一本本盲文书;双脚走了无数步,地面上的水泥已经生生地磨去一层、褪去了灰色,成为一条痕迹明显的小路。
折页、锁线是盲文书装订的特点,即每3张盲文纸在左边1 厘米处进行折叠并锁线。折页,一是避免内页的盲文凸点被挤压变形,不容易识别;二是避免出现喇叭口,折页后书脊的厚度就是原来的一倍,刚好和盲文凸点的高度相当,这样成品书的书脊和书口的厚度大致一样;三是便于锁线及阅读时任何一个页码都可以平铺,这样可以保证书是静态的,方便盲人阅读。
大约1厘米厚度的盲文书能发排1 万左右汉字,一本汉字书编印成盲文要分成几册,甚至十几册。盲文版《红楼梦》有
17册,摞起来有近1 米高,仅仅是盲文纸的成本就在
100多元。
盲文出版是盲人阅读的基石
盲文出版是公益事业。这个事业没有名也没有利,还有许多误解和质疑。
盲文出版人要做的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心灯点亮。让他们保有热忱的不仅是对盲文出版的赤诚之心,更是面向盲人世界而敞开的自由之窗。
从只有几名员工的盲文编译小组,到一家编译校印发一体化的盲文印刷厂,再到国内唯一且权威的盲文出版社,从单一纸质盲文图书,到有声读物、大字版图书、电子盲文等多形态多介质盲文出版物,经过近70年默默耕耘,中国盲文出版社初步缓解了盲文书荒,满足了我国盲人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拓展了盲人文化服务的边界、提升了盲人群体的文化程度。
作为一种 特殊的公益出版形式,盲文出版离不开挡和国 佳对盲人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几代盲文出版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盲文出版人都是一个盲文点,都是一颗文化盲道的铺路石,一个盲文点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成就,但无数个盲文点就可以在变换中绽放光芒,就可以为盲人铺设一条文化盲道,让六点盲文照亮盲人的前行路,引领盲人朋友学知识学文化、成长成才、创业就业,成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分享者和建设者。
对于盲人而言,读书是走向融合的第一步。阅读带领我们摆脱愚昧狭隘,抵达深邃宽阔的境地
——认识自己、探寻生命、接纳世界、融入社会。
文章出处: 中国盲文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