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投资智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所了解到的最早古人有关利润的介绍,来自于吕不韦和他父亲的对话,年轻时的吕不韦问他的父亲,做什么生意最赚钱,他举了几个例子,先问种田,他父亲告诉他,种粮之利,十倍,随后吕不韦又问做生意,他父亲回答,经商之利,百倍,最后吕不韦问,如果把一个人扶成国君呢,他父亲回答,此千倍万倍之利,这就是成语奇货可居的由来。


我们姑且舍弃最后一问,那是搞风险投资的,至少也是个大商人才能干的事,没到地区首富级别,想都不要想,只讨论前面两问,当时大概的背景,应该是土地不怎么值钱,只要你肯种地就有地给你种,十倍的种植之利大概指的是种粮比,也就是你丢一斤种子下去,一季大概可以收十斤粮食,地租什么的肯定是不算的,不然百分之一千的利润,农民还不得笑死,你叫明末那些起来造反的农民军情何以堪?但吕不韦的父亲又说经商之利百倍,这就说明做点生意的利润比起种粮食来要高得多,这就体现出商业上所讲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巨大的利润差距了。


首先,种地的农民肯定是生产者,他们产出的粮食需要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转手卖给需要粮食的人,可能是城里的非农人口,也可能是灾年需要粮食的农民本人,生产者的销售对象是固定的,这里就存在大客户单一的巨大风险,你的大客户有且只有唯一的一个,价格上肯定是要吃亏的,卖粮的价格绝不会太高,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不卖给粮商行不行?我自己把粮食担到城里去卖,一定能卖个高价,你这样想就天真了,姑且不说粮商有无数整治你的小手段,单单就讲公平交易,农民丰收卖粮的时候,他周围的农民肯定也是丰收的,无数农民担着粮食找粮商出手,你不卖自然有别人会卖,而这时候粮商卖粮给城里人的价格必然也不会太高,农民自己担着粮食去城里叫卖一来耽误时间精力,二来也要承受各种交易摩擦,你占了人家的地方摆个摊还得有城管来赶人呢,想随便开张做生意哪有这么简单?这就是除了大客户单一风险之外的第二个风险,即固定成本摊消风险,粮商家大业大,即使同样做生意需要打点,他的时间精力成本放在数千上万石粮食的基数上,每一石粮食的成本上涨是很少的,你一个农民去和他比肯定是没戏的。


第三是周期承担风险,粮商赚钱的大头绝不是丰年粮食充足的时候,也不是平年粮食供应正常的时候,这时候的粮商通常只会维持正常合理的低利润,只有当灾荒来临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的供给端发生紧缺,这才是粮商灾年发大财的时候,因为我无论如何向下游涨价,上游生产商都不可能变出粮食来打我的生意,这时候粮商的提价权是超强的,不管开多少价,你要吃粮都得上他那买去,这时候粮商可以轻易搜刮走所有穷人和中产的口袋,而且出现这种情况是一定会有人饿死的,这不以粮商的好坏意志为转移,因为粮商定出的价格,一定是中产阶级咬紧牙关才买得起的价格,如果粮商的价格定得过低,那不用说,刚开卖肯定就被人抢购一空,有钱人直接把你的货包圆了,把你这个粮商一脚踢到一边,他当粮商去了,这样的商人肯定是不合格的。但灾年的粮食也不能定得太高,必须保证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咬紧牙关还能买得起的程度,否则价格定得太黑的话,粮商本人搞不好就要被吊路灯了。


由以上就可以看出生产商相对于销售商的三大劣势,一是大客户单一风险,丧失了定价权,二是固定摊消风险,丧失了渠道,三是周期风险,丧失了周转环节当中,周期景气度反转获取暴利的机会。


我们想要在股市投资中获利,就要特别注意这三点,首先有定价权的企业肯定是好企业,比如贵州茅台,中国烟草总公司,苹果等等,第二是能大幅度摊消固定成本的企业,这里一般指的都是大企业,比如可乐,伊利牛奶,腾讯字节跳动,它们获取流量的平均成本最低,还有海螺水泥万华化学等等,都是规模比较庞大的龙头企业,同样花钱打广告铺设销售渠道,它们花的每一笔钱平摊到全部产品里,都比小厂商的摊消成本要低,因此性价比更高,更具备竞争力。这里特别提一下八九十年代的索尼,当时的索尼可是消费电子中的王者,后来为什么会没落呢?就是因为索尼没有使用大单品战略,索尼的产品线太多,投放到单个产品上的广告力度就肯定有所不足,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成本摊消优势,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搞机海战术的都输给了苹果,科技力是一个方面,没有集中力量搞大单品也是一个原因,这一点从五粮液与茅台的竞争中也可以看出来,五粮液搞的酒太多太杂,这无疑分散了广告的宣传影响力,远远没有茅台单搞飞天,泸州老窖单搞1573来得效果好。


第三是全产业链的公司要胜过单一环节的制造公司,产品或原材料在全产业链公司里运转的时间,肯定是远远超过单一环节制造公司的,因此可以更多的吃到周期景气度反转的红利,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光伏里的晶澳科技,它基本上算是光伏全产业链的,从上游硅片原材料到下游电站,基本可以一家全包了,它的业绩稳定性就比单一只做多晶硅的通威股份要强点,这是因为无论哪个生产环节景气度上升,晶澳都能沾上光,周期不景气时也可以靠更长的产业链环节咬牙挺过去,这就比单一生产环节的通威强多了,如果这时候是多晶硅紧缺,那么只生产多晶硅的通威的确是能吃到最大红利的,但工业生产是肯定有周期性的,当巨大产能投产的时候,多晶硅已经过剩了,晶澳还可以玩自产自销的把戏,把不景气尽量往下游端传导,通威就要傻眼了,因为它生产出来的多晶硅卖不掉呀,在制造业链中失去定价话语权是非常痛苦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双汇发展了,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双汇也是养猪的,但它是全产业链公司,从猪变成肉变成火腿肠,整个产业链双汇全包了,这就比单纯养猪的牧原股份要强多了,的确,在超级猪周期的时候,双汇没有牧原涨得那么亮眼,但双汇的利润始终是稳定有保障的,这就是全产业链的好处了,因为原材料到产品的周转环节足够多足够时间长,这种公司更容易吃到周期反转的红利,又因为直面下游,回款帐期也更好,它们的生存能力比起单纯的生产者肯定是强得多的。

发表于:2023-12-09 09:29
0个回复
  • 消灭零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