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扬州教师华桂明:31 年坚守做盲童人生“摆渡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请大家来聊一聊。,在学习中是否遇到了敬爱的好老师?

“祝贺华老师,获‘中国好人’称号实至名归!”“华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把孩子交给您,放心!”


近日,扬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华桂明,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消息传来,几个家长群迅速热闹起来,赞扬与祝贺的话语溢满屏幕。被誉为“中国海伦·凯勒”的吴晶,以及谭伟海、张丽娟、侯劲松等知名盲人音乐家也纷纷发来祝贺。而这一切的故事,还要从一朵“茉莉花”说起。


《茉莉花》,扬州市歌,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歌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优秀歌曲。扬州有一支名为“茉莉花”的管乐团,先后登上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2021年扬州世园会开幕式等大舞台,并培养出吴晶、谭伟海、张丽娟、侯劲松等多位著名盲人音乐家、演奏家。


鲜为人知的是,乐团成员完全是由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生组成,而这支优秀乐团的训练、指导老师,就是该校的数学老师华桂明。


他是园丁,用心育出满园芬芳的“茉莉花”


1993年,刚大学毕业的华桂明来到扬州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一天放学后,华桂明来到操场,吹起心爱的竹笛,放松身心。悠扬的笛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回过神来,他身边已围满一群盲童。


“老师,你吹的是什么呀?”“这声音真好听,我也想学!”


“我吹的是竹笛,这首歌叫《茉莉花》……”


华桂明于是教给学生们一些简单技法,没想到仅仅几天时间,几个孩子就吹得像模像样了。盲童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对声音极其敏感,对音乐表现出极强的兴趣,更有部分同学展现出对旋律极佳的感知力。


“这些孩子不学音乐实在太可惜了。”当时,华桂明还只会吹竹笛,他感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学生的渴盼中,这位数学老师开启了一番音乐探索之旅。他自费买书买碟片,自学了小号、长号、中号、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的演奏技法,没想到仅五六年时间,自己陆续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会员、中国竹笛学会会员、中国管乐学会会员……


随后,华桂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这所学校组建一个乐团。


自己会乐器没有用,怎么教会学生才是真正的难题。盲童看不见曲谱和乐器,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对正常人的教学方法行不通,华桂明尝试把自己也当作盲人,从盲人的角度去摸索尝试。


终于,他琢磨出一套“唱、练、背、合”的管乐训练模式:从唱谱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教,盲童一个音一个音地学,然后再陪着他们把乐谱背熟,然后再带着乐团所有学生进行合奏练习。“学生中最久的需要一个多月才能背熟一首曲子。背熟乐谱后,每一首曲子都要反复打磨,才能绽放舞台。”华桂明的这种做法还被中国音协管乐学会肯定,并在全国多所特校里推广,南京盲校、南通特教中心、山东临沂特校先后组织音乐老师前来学习取经。


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乐谱的效率,华桂明自掏腰包购买卡式磁带录乐曲谱子。扬州特校党总支*、校长程祥回忆说,“当时一盘磁带要六七块钱,华老师光这一项支出就有近万元。”


现在条件好了,大家有了手机,他就把录好的音乐放进QQ群。目前,华桂明给学生建了37个乐谱学习群,利用业余时间录制了六万多首有声乐谱,供孩子们随时随地听学。


如今,“茉莉花”乐团在中国特教界和音乐界大名鼎鼎,曾经连续四届获得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残联联合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器乐最高奖。自成立起的31年间,乐团参加各类比赛演出近千场次,获奖无数。先后300多人次通过音乐考级,几十名团员考上大学音乐专业,更诞生了吴晶、谭伟海、张丽娟、侯劲松等多位著名盲人音乐家、演奏家。


他是“爸爸”,爱心坚守催发“芬芳美丽满枝桠”


31年间,华桂明与乐团的孩子们有着一个个爱心约定。其中,“一碗面”的故事最感人。


“谢谢华老师,您请的面就是好吃!”每个星期,在扬州某个面馆或饭店,总会出现一批特殊的顾客。华桂明亲手把面一一端上桌,孩子们都会先闻闻面条的香气,再大快朵颐。


每当孩子们有进步,或是在乐团集训、比赛、演出间隙,华桂明就会带他们吃面。每周一次,31年从未间断。


刚开始,很多盲童学乐器是一时兴趣。可要把乐器学好学精,需要反复练习,有的孩子心里打起退堂鼓。“20年前我在乐团吹小号,最难的是高音区的长音,总也吹不好,我都准备放弃了。”扬州知名音乐人刘志远回忆,当时华老师没有责备他,一次次请他吃肉丝面,并送上鼓励的话语。


为了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华桂明安排乐团在早晨上课前、下午放学后训练。学校每天上午8:35上第一节课,乐团的晨练往往7:15就要开始。而他从家赶到学校需要近一个小时,需要很早起床。为了不迟到,他每天都给自己定两个闹钟。三十多年间用坏了十多个闹钟。


下午放学后,结束一天教学任务的华桂明又一头“扎”进乐队。有比赛时常常晚上9点才排练结束,整理完教室再骑车回家,妻子和孩子早就进入梦乡了。


“你这样成天不顾家,心思都在乐团上。咱家的孩子和乐团的孩子,到底谁是你亲生的?”华桂明妻子一度觉得,自己的丈夫是个“公私不分”的怪人,有时会因此对他发脾气。华桂明则陪着笑脸说,“都是我的孩子,我都爱。”


2013年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前夕,华桂明被查出背部脂肪瘤。为了不影响演出,他赶在学生期末考试暂停排练期间进行了手术,没过康复期便赶回去排练。2017年,华桂明又被查出肺部问题,因为与荷兰皇家管乐团约定了在南京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他咬牙坚持到交流活动结束才进行治疗……


家人和朋友时常问他,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华桂明说:“特校老师的些许付出就可能改变残疾学生的一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更多光明和希望。”


他是“摆渡人”,31年日复一日排练,只待茉莉花开又一季


去年秋学期招生,扬州特校盲高一竟然一下子招了三个班,在地级市特校生源总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实属罕见。


“感谢您让我家孩子在扬州特校继续追求梦想。”一位来自贵州的家长握着华桂明的手说,“您教孩子学乐器,让孩子今后的生活多出了一种可能性。”


近年来,“茉莉花”乐团的名气越来越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校的盲生生源变多了,很多外地盲童慕名前来就读。扬州特校实训处主任胡伟告诉记者,华老师和“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现在已经是学校的“金字招牌”了。


“每每在课堂上谈及自己的未来,很多盲生的想法是比较悲观的,因为若想自食其力,他们的未来似乎只有盲人按摩这一条路。”谈及此事,华桂明言语中有些伤感,但很快语调变得坚定,“看着他们的人生好像被一条长长的河挡住了去路,我和他们一样不甘心。所以我们不断努力,尝试各种可能性,尽管失败的比成功的多,但我仍要努力做他们人生的‘摆渡人’,和他们一起蹚出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显然,他做得不错。


被誉为“中国海伦·凯勒”的盲人音乐家吴晶,常在世界各国进行演讲。回溯自己的音乐之路,她说,起点是在扬州特校,引路人就是华桂明老师。


华桂明将盲童们“摆渡”到一个个光明的路口:有的考上大学,成了音乐家或进入大型企业工作;有的学会一技之长,成了受人尊重的调音师;有的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既有掌声也有收入的乐队……


“茉莉花”乐团每年都有“顶梁柱”毕业,又有新的零基础孩子加入,华桂明每学期都得从头开始教。乐团每次上台表演都有四五十个孩子,几十年来不曾断档,随时可以拉出来表演和比赛。寒来暑往31年,华桂明一次次从“终点”回到“起点”。


“来,第一声部的长笛刚刚进慢了,我们再来一遍”“单簧管声部,请把声音吹得更加坚定些”……在扬州特校的报告厅内,这样的排练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就像茉莉花每年都会盛放。

发表于:2024-08-26 20:06
9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