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起来南宋的时候总会指责其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总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王朝之所以会选择偏安,一方面有王朝统治者天生的懦弱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宋朝建立之初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军事力量羸弱,从而无法应

大家谈起来南宋的时候总会指责其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总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王朝之所以会选择偏安,一方面有王朝统治者天生的懦弱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宋朝建立之初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军事力量羸弱,从而无法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次攻击,而这一点比统治者软弱无能要致命得多! 不是说南宋不想北伐,只是除了岳飞那次北伐外,每次北伐结局都比较惨。所以出于稳固政权的目的,南宋王朝不得不偏安一隅,以求自保。看一下宋朝的两次著名的北伐——开禧北伐和隆兴北伐。 隆兴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后,宋金战争实际上仍在进行之中。七月上旬末,孝宗便以太上皇高宗的名义下诏恢复岳飞的原有官衔,并按照相应的礼仪进行改葬。为岳飞*昭雪的其他举措,以后又陆续进行,显然旨在鼓舞南宋的士气,为随后进行的北伐做准备。 同年九月,金世宗派遣使臣前来索要“旧礼”(指“岁贡”银),孝宗即下诏给群臣,指出:“从之则不忍屈;不从,边患未已”,要他们提出对策。群臣战、和意见分歧,新任执政史浩实际上主和,而以“帝王之师,当出万全”为对,孝宗从史浩议,诏吴璘退保川蜀。但由于吴璘的战略失误,不是采用当年岳飞的以进为退的战略,而是单纯的撤军,金军乘机追击,宋军遭受重大损失,西部宋军从此始终未能恢复元气,仅足以守川,而无进攻能力。 随后进行的符离之战,并非是宋战败,而是由于主将失和,副帅邵宏渊坐视不战,士气低落,邵宏渊所部又率先逃遁,导致弃城南逃,移军守淮的败局。由于宿州的郡名符离,故宿州之战史称 “符离之战”。 符离之战的溃退,说明南宋部分将士的怯金心理并未消除,尤其是惧怕进行恶战,南宋的军力还不足以打败金军。而金军也感到南宋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金军不仅在恶战中未能打败宋军,而且在整个战役中也没有能真正打败过宋军,因而金国也有议和的意向。但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乘南宋符离之溃,致书索取被宋军占领的地区。 此时,虞允文向孝宗陈述宋军放弃陕西的利害关系,孝宗说:“此史浩误朕”。加上宋军出师北伐未向丞相史浩通报,史浩自请辞职后罢相。符离之败使主战派受挫,主和派重新夺权主政。 隆兴二年(1164年)初,金致书南宋,坚持索回南宋所占土地,秦桧党羽汤思退见孝宗仍不同意金的议和条件,于是提出请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以致孝宗气愤地说:“敌无礼如此,卿犹欲和,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之议论秦桧不若。” 但是,右相张浚在压力下于四月自请辞相,金军又进军淮南,占领楚州(今江苏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再次形成临江之势。宋孝宗虽将接替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的左相汤思退罢除(不久死于贬途),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干预下,不得不下诏:“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进行议和。 同年十二月订立和议,“正皇帝之称,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与“绍兴和议”相比,屈辱的程度有所减弱,如不称臣而称侄,不称岁贡而称岁币,且银、绢各减五万两、匹。虽是次年初双方才正式签订和议,但基本上于本年十二月议定,因而史称“隆兴和议”。 这样,兴师动众的“隆兴北伐”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一方面宋朝军事羸弱,导致将士恐金成风;另一方面由于宋高宗的懦弱无能导致在朝廷中主和派掣肘,最后北伐无疾而终。 开禧北伐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国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 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不久,南宋知道金国内忧外患的实情以后,主战派认为收复中原的机会终于来临。 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其他抗战派官员也先后表示了类似的意见,有人即劝权臣韩侂冑乘机攻金以收复中原,建盖世功勋。 同年二月,建韩世忠庙于镇江;五月,追封岳飞为鄂王,大力表彰两位抗金名将,以鼓舞士气。开禧元年(1205年)七月,权臣韩侂胄终于由幕后走上前台,任平章军国事,权位在丞相之上。次年四月,又追夺*臣秦桧的申王爵位,取消忠献谥号,后改谥谬丑,全面否定对金乞降求和的国策。 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中原的战争,金国虽受蒙古侵扰,但还未至危急存亡的程度,南宋选择进攻金国的时机也为时尚早。但开禧北伐确实为爱国人士所称颂,即使曾遭韩侂胄打击的章颍,也呈上所撰《刘岳李魏传》,以达到“可传于百世”,“张大国家之威”,“几成功于今日”。 在北伐战争进行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称颂:“日闻淮颍归王化,要使新民识太平。”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不仅奋勇参加北伐的进程,还作词称:“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明确地表示支持北伐中原的战争。 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镇江都统制郭倪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鄂州都统制赵淳兼京西北路招抚使,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副都统制皇甫斌为副招抚使,摆开了全面攻金的态势。 南宋攻金,出乎金的意料,金布置在河南、淮北的金军,志在以守待援,金统治者也曾误以为南宋军力强大,在占领河南后还可能北上进攻金首都中都(今北京),因而进行了多种防御措施,甚至考虑设置一条西起今河北石家庄北,东到天津南的东西防线,兼以进援河南的金军。 但是,南宋军队大多战斗力不强,又缺乏战斗意志,尽管是主动进攻,但遇金军出城接战,或有金军来援,不论多少经常是一战即败,甚至未战先溃。而被寄以厚望的四川吴曦,不但没有进攻金军,相反于同年六月暗中向金投降,受金封为蜀王。 金遂置川陕边境于不顾,集中兵力于东、中两路。十月,金军渡淮南侵,宋金形势随即逆转,楚州、六合、庐州、和州、襄阳等城先后受敌,已改任镇江都统司中军统制的毕再遇奉命救援楚州时,盱眙的宋军不战而逃,毕再遇只得回军打败占领盱眙的金军,因功升为镇江副都统制。 毕再遇再次援救楚州时,金军已围攻和州,宋将周虎率部拒战,金军又攻占真州(今江苏仪征),造成临江的形势。迫使毕再遇再次回军以拒敌,而都统制郭倪因救援六合被金军打败,已弃扬州南逃。毕再遇率军坚守六合,多次打败进攻的金军,并追击至滁州,俘获大量军需物资与骡马,宋廷随即升毕再遇为都统制、接替郭倪指挥准东抗金战争。 但是,南宋指挥两淮军事的宣抚使丘密已受命遣使向金求和。金亦有和意,随后即逐渐退兵淮北,淮南仅占领濠州一城,以保持准河渡口,便于南宋拒和时渡淮南侵。 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初,宋廷改命知枢密院事张岩,接替丘密任督视江淮军马,实际是处理向金求和事宜。同月中旬,曾被韩侂胄寄以厚望的吴曦在金的诱降下,公开宣布为金的傀儡伪蜀王,金章宗得意地说:“吴曦之降,朕所经略。” 吴曦的降金使韩侂胄的威望严重受挫,吴曦被杀的消息并未能使韩侂冑改变向金求和的意向。礼部侍郎史弥远勾结宁宗皇后杨氏(因韩侂胄曾不赞成立她为后),伪造宁宗密旨,指令殿前司长官夏震将权臣韩侂胄杀死。 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为向金表明屈膝求和的诚意,恢复了*臣秦桧的申王爵位与忠献谥号。九月,宋金和议签订,史称“嘉定和议”。改金宋叔侄为伯侄关系,岁币由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增为各三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还各多五万两、匹,另有一次性的犒军费(战争赔款)三百万贯钱,这是历次和议中所没有的,是宋金间最屈辱的和议。 太学博士真德秀对和议的评价是:“金人欲多岁币之数,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人之首,而吾亦曰可与;至于往来之称谓、犒军之金帛,根据归朝流徙之民,承命惟谨,曾无留难”,反映了朝野的不满情绪,史弥远是第二个秦桧。十月,*臣史弥远升为右丞相。 对开禧北伐成功满怀希望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次年带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遗恨辞世。 这年五月,还发生了军官罗日愿、张兴等多人谋杀*相史弥远未遂而被处死的事件。嘉定四年(1211年)六月,又有军官陈大节、吴仲哲等认为罗“日愿为侂胄报仇,非大丈夫”,显然他们想做更“明智”之举,也被流放。表明南宋上下对*臣史弥远的痛恨至极。

发表于:2022-08-11 00:50
2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