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这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清朝奇案


女子名叫翠儿,长得亭亭玉立,性格也很温柔。可是因为家中贫穷,父母出不起嫁妆,她18岁了,还没能嫁出去。


村里有户姓周的人家,家境也非常贫寒,一家7口人,老两口、三个儿子和两个姑娘,就靠着一条小破船,在村口的池塘打鱼为生。


因为出不起彩礼,周家三个儿子都没娶上媳妇,两个姑娘也因出不起嫁妆没有出嫁。


得知翠儿的家境后,周家二老愿意把翠儿娶来做大儿媳妇,但也有个条件,就是不出彩礼。


翠儿的父母只盼着把翠儿快点嫁出去,没怎么细想就同意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翠儿噩梦的开始。


翠儿嫁到周家后,勤勤恳恳地打理家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婆。


可是公婆就不怎么善良了。婆婆嫌弃翠儿没有嫁妆,整天对她冷嘲热讽、指桑骂槐。翠儿做的各种家务,婆婆也是鸡蛋里挑骨头。


对于婆婆的所作所为,公公却根本不予以制止。


周家大儿也是个妈宝男,什么事儿都听母亲的。母亲只要一挑唆,大儿子就开始为难翠儿。


两个小叔子、两个小姑子也时不时地给翠儿添麻烦。


可翠儿非常懂事,含着泪默默忍受一家人的刁难,全心全意地为周家付出。


根据当地的风俗,姑娘出嫁后,每过三个月,就要回娘家一次。翠儿也是如此。可是她最发愁的就是回娘家。


每次回娘家,婆婆总要求她带礼物回来。带的礼物还必须入得了婆婆的“法眼”。


翠儿的娘家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翠儿又不愿为难父母。于是她想出了个办法:每次从娘家回来,经过附近的山岗时,从山上采一些蘑菇,当做礼物带给婆婆。


到了冬天没有蘑菇,翠儿就会捡一些干柴,虽然干柴不如蘑菇更讨喜欢,但起码能打发过去。


这一年冬天,翠儿从娘家回来,又去山岗上捡干柴,她边捡边叹气,心想:“今年的干柴又散又松,一点也不好。这次回家,又要挨婆婆的骂了。”


忽然前面一个包袱,引起了翠儿的注意。翠儿走过去,打开包袱一看,里面是7张热气腾腾的糖饼。对于翠儿这样的贫穷家庭,糖饼称得上山珍海味。翠儿不禁吞了一口口水。然而,她还是抱着包袱坐在原地等失主。


一个时辰过去了,失主还没来。翠儿突然生出了贪念:“不如我把这7张糖饼带回家给婆婆吧,这样我就省得挨骂了。”


可她又赶紧摇了摇头,制止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婆婆骂人时那凶神恶煞的模样,又让翠儿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最后她输给了恐惧心理,拿着糖饼回家了。


婆婆一看到糖饼,顿时喜笑颜开,拉着翠儿就进屋了。可是糖饼只有7张,全家却八口人。婆婆有心眼儿,把翠儿打发出去干活,一家7口把糖饼分吃了。


谁知刚吃完,7个人就捂着肚子满地打滚,不一会儿全都口吐白沫。等到翠儿干完活回来后,7个人已经全身冰凉了。


正巧巡逻的兵丁经过,就把翠儿当做杀人的凶手,绑起来带回了县衙。


平时全家欺负翠儿,翠儿又刚巧没吃,糖饼又是她给的,县太爷断言: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就是你。


可不管怎么弄,翠儿就是不认罪,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她,依然用颤抖的声音哭着喊“喊冤”。


县太爷丝毫不理会:“既然不是你,那就告诉我凶手的真名!”


翠儿也无法回答时,堂之外响起了一个声音:“慢着,我知道真相!”


衙役将说话者带了上来,这人是个高瘦的男子,自称名叫刘三。


刘三从怀里掏出一张糖饼,说道:“我才是凶手。”


原来刘三因私事,与一个樵夫结下*怨。为了报复樵夫,他做了8张糖饼,将买来的砒霜塞到糖饼里。随后,他找了块包袱皮,将糖饼装了进去。因为包袱太小,只装了7张糖饼。剩下一张,留着药耗子。


接着,他将糖饼放在了樵夫砍柴的必经之路上。想着樵夫砍柴容易饥饿,看到糖饼肯定会有食欲。而且糖饼放在包袱里,有一种丢失物的感觉,不会让人产生怀疑。


谁知,糖饼没被樵夫捡去,却被翠儿捡去了,还因此伤了一家7口的性命。


刘三从路人口中得知了翠儿的遭遇,又得知翠儿是个苦命的女子,就痛下决心,去县衙说出了真相。


刘三儿被杀头了,翠儿被无罪释放。


此后,翠儿经常去刘三坟头烧纸,因为在她的人生中,刘三是一个正直的人。


故事改编自《清朝奇案》。故事中周家一家七口,不通人情,对嫁过来的翠儿百般刁难。翠儿带回来的糖饼,他们也独自享用,丝毫不体谅翠儿的辛苦。最后因为砒霜中毒而亡。


这些事看起来是意外,实则却是冥冥之中必有报应。周家七口仗势欺人,自私自利,有这样的结局,并不稀奇。


人生在世还是要多行善事,少做恶事。毕竟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报来了,皆大欢喜,可是恶报来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发表于:2022-10-19 10:28
8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