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的冬日午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解放村的一个*里,一位老妇人正在做针线活。她把两根灰色的细棉线合拢,左手食指的指腹在嘴里沾了沾,把两个线头捻成一股,然后屏住呼吸,试图让它们穿过右手里的针眼。.
她连续穿了两次都失败了,继续尝试第三次,终于顺利穿了过去,老人松了口气,“这条裤子阿才穿小了,我帮他把裤腰上的扣子移一下位置。”.
老人名叫李彩英,今年81岁。她口中的阿才,是邻居家的儿子宣世才,从小患有智力障碍。1981年,阿才的父亲临终“托孤”,拜托李彩英和大她3岁的丈夫宣丙水帮忙照顾当时年仅12岁的阿才。原本家里就生活困难的夫妇俩接下了这个重担。.
从此,做饭送菜、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他们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默默无闻,一干就是42年。.
直到去年,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宣丙水、李彩英夫妇无偿照顾阿才的故事才被外界所知晓,感动了许多人。但新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两位耄耋老人希望,在自己没有能力照顾阿才之前,能为他找到一个安顿余生的地方。.
81岁的李彩英正穿针引线,为宣世才改裤子。 本文图片均 雷册渊 摄.
“托孤”.
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平房,灰色的两间砖瓦房嵌在周围村民盖起的小楼中间,虽不光鲜,但打扫得干净清爽,倒也不显得格格不入。.
进门不远处就是一方土灶,看上去已久未动过烟火。边上两张老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些零食。在里屋,用砖头和凳子支起三张木板,一张作床,另外两张用来堆放衣物被褥。.
“阿才自己不知道冷暖,天冷了,我就来给他加床被子。”李彩英走进屋里,边说边自然地抓起床上的被子开始收拾。这样的照料,她和老伴宣丙水已经坚持了42年…….
宣世才的家。.
时间回到1969年。就是在这间老屋内,宣家的小儿子宣世才出生了。.
在李彩英的印象中,这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宣世才的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去生产队劳动,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从没有什么歪心思”。在宣世才出生前,宣家已经有了4个女儿,可宣世才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欢笑,因为他和4个姐姐一样,都不同程度地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宣世才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患有智力障碍。.
那时,十多户宣姓人家的草房合围在一起,大家虽是同姓,却没有血缘关系。在这个贫困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很难再有余力照拂彼此。.
在众多邻里中,李彩英有些不同,她善良、实在,是个热心肠,村里人都叫她“小妈”。她家的房子,推开门就能看到阿才家,平时阿才家缺什么了、要帮什么忙,她和宣丙水都会去帮上一把。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当年才成了阿才父亲“托孤”的对象。.
宣世才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饱受肺心病的折磨,全家的生活重担更是早早压垮了这位父亲。在宣世才12岁那年,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提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想吃鸭肉。可是,如此穷困的家里怎么会有鸭肉呢?宣世才的母亲只好上门去找李彩英。.
李彩英听罢,马上找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厨师,几经周折才买到了一块鸭肉,又买了2个苹果、2个橘子,赶到阿才家中。而买这些东西的钱,她要熬好几个晚上挑花边才能赚到。.
彼时,阿才的4个姐姐已经出嫁,年纪尚小、有智力障碍的阿才是他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无奈之下,他恳求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在自己走后帮忙照顾妻子和阿才。.
面对重托,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不由地顿了顿——自己家里当时也不富裕,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书,还有宣丙水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哪里还有能力照顾阿才和他母亲呢?.
“看他那个样子,是真的可怜啊!”多年来,李彩英每每想到阿才父亲临终“托孤”的模样,都会忍不住落泪。心软的李彩英最终还是答应了,“阿才是我看着出生长大的,要是我们不管,他们孤儿寡母怎么办呢?”.
阿才父亲去世后,宣丙水和李彩英便经常去阿才家帮忙,平时也会从牙缝里挤出一些吃穿用度送去,接济他们。直到三年后的除夕夜,阿才母亲去世,阿才彻底失去了依靠,照顾他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肩上。.
为了当年的承诺.
阿才成了孤儿。村里开始每月为他免费提供30斤大米,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贫困村能为他尽可能提供的保障。但对正值青春期、食量大增的阿才来说,这些粮食显然不够。.
阿才的身体不断成长,智力却始终停留在学龄前儿童的水平。母亲去世前教会了他煮饭,“一勺米,一勺水”。可他还是常常煮不好,不是饭没煮熟,就是烧糊了锅底。他不会做菜,只能吃白饭,经常食不果腹。.
母亲刚去世那几年,宣世才偶尔还会去几个姐姐家走动。村里人说,他的姐姐们都嫁得不好,有的姐姐不待见阿才,甚至还会骂他;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姐姐,则会给他一些蔬菜。.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他们对阿才说,饭菜家里都有,既然她们不待见,就别再去了。多年来,姐姐们也没来探望过阿才。.
宣丙水和李彩英本想让阿才来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可阿才不愿意,他习惯端着饭碗,在村里游走,边走边吃。夫妇俩就做好饭菜给阿才送去,一天三顿,几乎从未间断。为了阿才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菜,夫妇俩42年没有同时出过远门。.
阿才家里的灶台已经多年没有用过。.
去年正月,宣丙水出门给阿才送饭,没想到摔了一跤,额头重重磕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李彩英听见动静从屋里跑出来,赶紧扶起老伴。鲜血从宣丙水捂着伤口的手指间汩汩地往外冒,吓得李彩英赶紧叫回正在附近上班的孙女宣梦娜,和村干部一起把宣丙水送去了医院。伤口缝了6针,直到现在宣丙水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做饭送菜之外,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多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
理发是阿才最“抗拒”的项目。最初,村里人理发只要1元钱,理发师嫌阿才脏,李彩英就给人家2元钱。后来,每个月宣丙水都要带阿才去理一次头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几番回头,1公里不到的路程要走上几十分钟。“有时爷爷一不留神,他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爷爷又像哄小孩子一样把他哄回来。”宣梦娜说。这些年,村里的理发店搬了3次,老两口就领着阿才换了3次地方。.
遇到有人问,老两口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会搬出李彩英常挂在嘴边的“标准答案”:既然当初答应了人家(指宣世才父亲),就要信守承诺,照顾好阿才。.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宣世才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从不与人分享,即便是对最亲近的宣丙水、李彩英也是如此。.
他的家中堆放着许多废品,宣世才把这些从外面捡来的废品用麻袋装着,攒到一定的数量,就卖给上门来收废品的人。卖废品所得的钱,他会立刻收进自己的口袋。.
李彩英说,阿才“就像小孩子一样”。每次她给阿才东西,阿才都会立刻接下。有时李彩英会反过来逗他,问:“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你的零食?”无一例外,阿才会立刻拒绝。.
对此,李彩英并不生气。她知道,在阿才的世界里,只有索取,不懂给予。“他从小就是这样,我们不会怪他”。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向人索取是本能,阿才的智力发展程度并不能让他理解“分享”和“感恩”。.
乌鸦反哺的故事似乎不会发生在阿才和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身上。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阿才。在那些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岁月里,老两口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他们看来,阿才每次饿了就会默默走到自己家门口张望,已经是对自己亲近和信任的表现了。.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解放村,村民们都知道阿才是个“呆子”,他们也知道,这些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一直在照顾阿才。提起这老两口,许多人会说他们“良心好”。可时间长了,还是难免有风言风语传出。尤其是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和村里对阿才这种情况的人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人就说,老两口在“靠阿才吃饭”。.
闲话传进耳朵,一片好心遭此诋毁,宣丙水生气又委屈。以前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可从没亏待过阿才。自己和老伴辛勤一生,三个孩子终于成才,直到这些年,家里盖了新房,儿孙们也都买了房、车,日子才越过越红火。宣丙水实在想不通怎么会有这样的言论。.
李彩英就劝他:“别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第二天,老两口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照顾阿才的饮食起居。.
“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阿才今年已经54岁了,一副普通中年农民的模样。可他从不主动与任何人交流,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盯着地面。偶尔冒出一些词语,旁人也完全无法听懂。李彩英和宣丙水亲力亲为照顾,轻声细语地交流。.
“跟他说话要有耐心,虽然他不会回应,但也要温温柔柔地说,他才肯接受。”李彩英说,只有当他感受到善意和安全感,他才会慢慢打开自己。.
阿才也有固执犯浑的时候,有时李彩英实在没辙,会生气地告诉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饭吃了!”听到这样的“威胁”,阿才总会乖乖就范。.
宣世才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
随着年纪增长,阿才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退化。大概*前,他已经完全不会煮饭了,家里的锅灶餐具再也没有用过。他对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的依赖也越来越多。.
可如今,宣丙水和李彩英都已成了耄耋老人。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心中的隐忧也愈发强烈:“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去年,李彩英生病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入院那天,家里人都赶去了医院,忙完回到家中的宣梦娜才注意到,还饿着肚子的阿才在自家厨房的窗外向里张望。她赶紧让母亲做了饭给阿才送去。.
还在医院的老两口也放心不下。即便自己正在生病,李彩英还是挂念着阿才。后面几天,宣丙水让家人们留在医院照顾老伴,自己则回家给阿才做饭。.
经过此事,老两口愈发意识到,得为阿才的今后做些打算。然而只依靠老两口的力量远远不够,他们也不愿意给儿孙辈添麻烦。.
一直以来,家人们对老两口照顾宣世才就是“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宣梦娜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有宣世才这样一个好似家人又不是家人的存在。儿孙们心疼老两口,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知道,让两位老人放弃照顾阿才这件事,他们不能劝,也劝不动。.
可是,老两口年岁已高,也到了要人照顾的年纪。尤其是去年宣丙水送饭摔跤之后,家人们就更不支持老两口再继续照顾阿才了,可是儿孙辈平时都在外上班,无法接下照顾阿才的重任。他们盼望着能为阿才找到一个安稳的去处。.
李彩英家的院子里晾满了她为阿才洗的衣服。.
为阿才担忧奔走的不只他们一家,村里对老两口和阿才的情况也早有关注。.
最初,村里给阿才每月30斤大米,后来随着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给阿才的大米不限制数量,他能吃多少村里就送来多少。村里还联系了一家定点超市,为阿才提供生活用品,花费记在村里的账上,不用老两口买单。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每天都会上门来看看阿才,每月还会来给他打扫一次卫生。.
解放村党总支副*陈建江说:“以前解放村还是个贫困村,后来村里经济慢慢变好,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去做我们能做的事。”.
为了解决阿才的吃饭问题,减轻老两口的负担,村里曾经尝试为阿才定时送饭。但村里位置比较偏,要从镇上预订饭菜送来,遇上刮风下雨,外卖时间更是没有保障。阿才喜欢端着饭碗边走边吃,外卖员也不能到处找他。外卖送餐的尝试就此作罢。.
为了解决阿才今后的照护问题,老两口和村里先后找了3家养老院,也都因为阿才不满60岁不能入住。.
好在*有关部门已经介入,将为阿才安排智力和精神检查,看能否为阿才申请更多补助,并根据阿才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安排一个合适去处。.
“现在各级*部门都在关注,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让两位善良的老人安心,也让阿才得到更好的照顾。”解放村党总支*高国良说。.
目录
.
新年的冬日午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解放村的一个*里,一位老妇人正在做针线活。她把两根灰色的细棉线合拢,左手食指的指腹在嘴里沾了沾,把两个线头捻成一股,然后屏住呼吸,试图让它们穿过右手里的针眼。.
她连续穿了两次都失败了,继续尝试第三次,终于顺利穿了过去,老人松了口气,“这条裤子阿才穿小了,我帮他把裤腰上的扣子移一下位置。”.
老人名叫李彩英,今年81岁。她口中的阿才,是邻居家的儿子宣世才,从小患有智力障碍。1981年,阿才的父亲临终“托孤”,拜托李彩英和大她3岁的丈夫宣丙水帮忙照顾当时年仅12岁的阿才。原本家里就生活困难的夫妇俩接下了这个重担。.
从此,做饭送菜、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他们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默默无闻,一干就是42年。.
直到去年,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宣丙水、李彩英夫妇无偿照顾阿才的故事才被外界所知晓,感动了许多人。但新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两位耄耋老人希望,在自己没有能力照顾阿才之前,能为他找到一个安顿余生的地方。.
.
81岁的李彩英正穿针引线,为宣世才改裤子。 本文图片均 雷册渊 摄.
“托孤”.
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平房,灰色的两间砖瓦房嵌在周围村民盖起的小楼中间,虽不光鲜,但打扫得干净清爽,倒也不显得格格不入。.
进门不远处就是一方土灶,看上去已久未动过烟火。边上两张老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些零食。在里屋,用砖头和凳子支起三张木板,一张作床,另外两张用来堆放衣物被褥。.
“阿才自己不知道冷暖,天冷了,我就来给他加床被子。”李彩英走进屋里,边说边自然地抓起床上的被子开始收拾。这样的照料,她和老伴宣丙水已经坚持了42年…….
.
宣世才的家。.
时间回到1969年。就是在这间老屋内,宣家的小儿子宣世才出生了。.
在李彩英的印象中,这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宣世才的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去生产队劳动,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从没有什么歪心思”。在宣世才出生前,宣家已经有了4个女儿,可宣世才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欢笑,因为他和4个姐姐一样,都不同程度地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宣世才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患有智力障碍。.
那时,十多户宣姓人家的草房合围在一起,大家虽是同姓,却没有血缘关系。在这个贫困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很难再有余力照拂彼此。.
在众多邻里中,李彩英有些不同,她善良、实在,是个热心肠,村里人都叫她“小妈”。她家的房子,推开门就能看到阿才家,平时阿才家缺什么了、要帮什么忙,她和宣丙水都会去帮上一把。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当年才成了阿才父亲“托孤”的对象。.
宣世才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饱受肺心病的折磨,全家的生活重担更是早早压垮了这位父亲。在宣世才12岁那年,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提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想吃鸭肉。可是,如此穷困的家里怎么会有鸭肉呢?宣世才的母亲只好上门去找李彩英。.
李彩英听罢,马上找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厨师,几经周折才买到了一块鸭肉,又买了2个苹果、2个橘子,赶到阿才家中。而买这些东西的钱,她要熬好几个晚上挑花边才能赚到。.
彼时,阿才的4个姐姐已经出嫁,年纪尚小、有智力障碍的阿才是他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无奈之下,他恳求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在自己走后帮忙照顾妻子和阿才。.
面对重托,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不由地顿了顿——自己家里当时也不富裕,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书,还有宣丙水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哪里还有能力照顾阿才和他母亲呢?.
“看他那个样子,是真的可怜啊!”多年来,李彩英每每想到阿才父亲临终“托孤”的模样,都会忍不住落泪。心软的李彩英最终还是答应了,“阿才是我看着出生长大的,要是我们不管,他们孤儿寡母怎么办呢?”.
阿才父亲去世后,宣丙水和李彩英便经常去阿才家帮忙,平时也会从牙缝里挤出一些吃穿用度送去,接济他们。直到三年后的除夕夜,阿才母亲去世,阿才彻底失去了依靠,照顾他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肩上。.
为了当年的承诺.
阿才成了孤儿。村里开始每月为他免费提供30斤大米,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贫困村能为他尽可能提供的保障。但对正值青春期、食量大增的阿才来说,这些粮食显然不够。.
阿才的身体不断成长,智力却始终停留在学龄前儿童的水平。母亲去世前教会了他煮饭,“一勺米,一勺水”。可他还是常常煮不好,不是饭没煮熟,就是烧糊了锅底。他不会做菜,只能吃白饭,经常食不果腹。.
母亲刚去世那几年,宣世才偶尔还会去几个姐姐家走动。村里人说,他的姐姐们都嫁得不好,有的姐姐不待见阿才,甚至还会骂他;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姐姐,则会给他一些蔬菜。.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他们对阿才说,饭菜家里都有,既然她们不待见,就别再去了。多年来,姐姐们也没来探望过阿才。.
宣丙水和李彩英本想让阿才来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可阿才不愿意,他习惯端着饭碗,在村里游走,边走边吃。夫妇俩就做好饭菜给阿才送去,一天三顿,几乎从未间断。为了阿才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菜,夫妇俩42年没有同时出过远门。.
.
阿才家里的灶台已经多年没有用过。.
去年正月,宣丙水出门给阿才送饭,没想到摔了一跤,额头重重磕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李彩英听见动静从屋里跑出来,赶紧扶起老伴。鲜血从宣丙水捂着伤口的手指间汩汩地往外冒,吓得李彩英赶紧叫回正在附近上班的孙女宣梦娜,和村干部一起把宣丙水送去了医院。伤口缝了6针,直到现在宣丙水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做饭送菜之外,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多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
理发是阿才最“抗拒”的项目。最初,村里人理发只要1元钱,理发师嫌阿才脏,李彩英就给人家2元钱。后来,每个月宣丙水都要带阿才去理一次头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几番回头,1公里不到的路程要走上几十分钟。“有时爷爷一不留神,他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爷爷又像哄小孩子一样把他哄回来。”宣梦娜说。这些年,村里的理发店搬了3次,老两口就领着阿才换了3次地方。.
遇到有人问,老两口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会搬出李彩英常挂在嘴边的“标准答案”:既然当初答应了人家(指宣世才父亲),就要信守承诺,照顾好阿才。.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宣世才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从不与人分享,即便是对最亲近的宣丙水、李彩英也是如此。.
他的家中堆放着许多废品,宣世才把这些从外面捡来的废品用麻袋装着,攒到一定的数量,就卖给上门来收废品的人。卖废品所得的钱,他会立刻收进自己的口袋。.
李彩英说,阿才“就像小孩子一样”。每次她给阿才东西,阿才都会立刻接下。有时李彩英会反过来逗他,问:“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你的零食?”无一例外,阿才会立刻拒绝。.
对此,李彩英并不生气。她知道,在阿才的世界里,只有索取,不懂给予。“他从小就是这样,我们不会怪他”。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向人索取是本能,阿才的智力发展程度并不能让他理解“分享”和“感恩”。.
乌鸦反哺的故事似乎不会发生在阿才和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身上。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阿才。在那些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岁月里,老两口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他们看来,阿才每次饿了就会默默走到自己家门口张望,已经是对自己亲近和信任的表现了。.
.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解放村,村民们都知道阿才是个“呆子”,他们也知道,这些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一直在照顾阿才。提起这老两口,许多人会说他们“良心好”。可时间长了,还是难免有风言风语传出。尤其是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和村里对阿才这种情况的人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人就说,老两口在“靠阿才吃饭”。.
闲话传进耳朵,一片好心遭此诋毁,宣丙水生气又委屈。以前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可从没亏待过阿才。自己和老伴辛勤一生,三个孩子终于成才,直到这些年,家里盖了新房,儿孙们也都买了房、车,日子才越过越红火。宣丙水实在想不通怎么会有这样的言论。.
李彩英就劝他:“别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第二天,老两口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照顾阿才的饮食起居。.
“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阿才今年已经54岁了,一副普通中年农民的模样。可他从不主动与任何人交流,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盯着地面。偶尔冒出一些词语,旁人也完全无法听懂。李彩英和宣丙水亲力亲为照顾,轻声细语地交流。.
“跟他说话要有耐心,虽然他不会回应,但也要温温柔柔地说,他才肯接受。”李彩英说,只有当他感受到善意和安全感,他才会慢慢打开自己。.
阿才也有固执犯浑的时候,有时李彩英实在没辙,会生气地告诉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饭吃了!”听到这样的“威胁”,阿才总会乖乖就范。.
.
宣世才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
随着年纪增长,阿才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退化。大概*前,他已经完全不会煮饭了,家里的锅灶餐具再也没有用过。他对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的依赖也越来越多。.
可如今,宣丙水和李彩英都已成了耄耋老人。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心中的隐忧也愈发强烈:“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去年,李彩英生病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入院那天,家里人都赶去了医院,忙完回到家中的宣梦娜才注意到,还饿着肚子的阿才在自家厨房的窗外向里张望。她赶紧让母亲做了饭给阿才送去。.
还在医院的老两口也放心不下。即便自己正在生病,李彩英还是挂念着阿才。后面几天,宣丙水让家人们留在医院照顾老伴,自己则回家给阿才做饭。.
经过此事,老两口愈发意识到,得为阿才的今后做些打算。然而只依靠老两口的力量远远不够,他们也不愿意给儿孙辈添麻烦。.
一直以来,家人们对老两口照顾宣世才就是“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宣梦娜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有宣世才这样一个好似家人又不是家人的存在。儿孙们心疼老两口,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知道,让两位老人放弃照顾阿才这件事,他们不能劝,也劝不动。.
可是,老两口年岁已高,也到了要人照顾的年纪。尤其是去年宣丙水送饭摔跤之后,家人们就更不支持老两口再继续照顾阿才了,可是儿孙辈平时都在外上班,无法接下照顾阿才的重任。他们盼望着能为阿才找到一个安稳的去处。.
.
李彩英家的院子里晾满了她为阿才洗的衣服。.
为阿才担忧奔走的不只他们一家,村里对老两口和阿才的情况也早有关注。.
最初,村里给阿才每月30斤大米,后来随着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给阿才的大米不限制数量,他能吃多少村里就送来多少。村里还联系了一家定点超市,为阿才提供生活用品,花费记在村里的账上,不用老两口买单。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每天都会上门来看看阿才,每月还会来给他打扫一次卫生。.
解放村党总支副*陈建江说:“以前解放村还是个贫困村,后来村里经济慢慢变好,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去做我们能做的事。”.
为了解决阿才的吃饭问题,减轻老两口的负担,村里曾经尝试为阿才定时送饭。但村里位置比较偏,要从镇上预订饭菜送来,遇上刮风下雨,外卖时间更是没有保障。阿才喜欢端着饭碗边走边吃,外卖员也不能到处找他。外卖送餐的尝试就此作罢。.
为了解决阿才今后的照护问题,老两口和村里先后找了3家养老院,也都因为阿才不满60岁不能入住。.
好在*有关部门已经介入,将为阿才安排智力和精神检查,看能否为阿才申请更多补助,并根据阿才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安排一个合适去处。.
“现在各级*部门都在关注,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让两位善良的老人安心,也让阿才得到更好的照顾。”解放村党总支*高国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