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困境、挫折、疾病面前都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越是不平静越无法帮助状况好转。,最好的方法,就是平静。,越平静,走出困境越快。,01,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困境或者是灾难,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平静。,因为越不平静,你的心一乱,事就会越多、越乱,状况往往也会越糟糕。,而如果你能冷静下来,平静下来,你就会很快看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能量也会让你快速度过难关。,静观其则变,静观其定变,越观越变,这就是观世音的“观”。,所以圣人都讲,要学水,上善若水,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的柔软,它能利万物而不染,而不辞。,什么叫不辞?我利用万物,但是我跟谁都不推辞,跟谁都让,但是刀劈不坏,火烧不坏,它永远是水。,火要烧它能让其上天,变成水蒸气了,它就更厉害了,因为水火是不容的,但是火能将水度上天空。,原来火烧了水,水才能变成蒸气,升上天空;水度不了水,用火才能将水给度化成蒸汽。,02,忍之难忍,方知得之难得,最大的灾难能改变你的命运。,有的人是经过了一些大难以后,命运才开始扭转的;,有的人是经历了爱情的挫折以后,才开始做生意,当了老板。,人们并不知道挫折能度化人,而且度化的程度和挫折一样大。,真正磨你的,一定是度你的。,有的人小的时候经历了很多磨难,长大后就特别的顺;有的人小的时候太顺了,结果长大后,磨难也多了。,所以圣人都主动迎接着磨难,欢迎着磨难的到来,面对磨难能拥抱它,像水利万物那样,利磨难、利一切善巧、利一切机缘来度化自己,而不是躲躲藏藏。,磨难真正来的时候还是难受的,怎么办?安于平静。,没事就议论,没事就想着,这样的话就会带来不平静的心情。,过去讲的命运主要是身体,因为身体是命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人到老了才知道,有啥不如有个好身体,身体是至高无上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健康无极限。每个人都要按疾病的规律去反参自己。,因为疾病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不是你感觉出来才叫有病,情绪不好时,一定要反参。,反参以后,可以让你的身体达到越来越健康的程度!,03,我们都明白平静是好的,但往往这个心就是静不下来。,什么时候人会心动过速?一定是着急加害怕。,如果你每天、每时、每刻都平静,才代表你是一个清静的人。,所以参这二项:不着急、不害怕。,04,静首先是不去争,没有任何争的心,没有任何欲望心。,● 静有几个层次,静有几个阶段:,⒈自己的心情相对于自己平静,是平静的第一个阶段。,⒉第二个平静的阶段是别人觉得你很静,自己也很静,这个相对比较真实了。,有的人一点都不静,跟我说“老师我挺静的呀,”我说:“别人看着你都不静,你自己觉得静你叫假静。”,真正静的人就像孔子见到*一样:*像呆若木鸡,犹如蛟龙也。,他看到*像雕塑一样站立在那里,纹丝不动,说话也纹丝不动。,真正的静是心如止水,一点波澜都没有。,⒊平静的第三个阶段是消灭心灵*的阶段。,很多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是因为你心里的*太多了,你就静不下来。,只有经过大量的参悟,把对应的心情给清除了,才能达到清静。,所以古人造了两个字叫“清静”,不清除心灵*不能静,所以叫清静。,⒋第四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是没有分别心的静。,分别心是指:好呀坏呀、对呀错呀、美呀丑呀等等,而真正消除了分别心,平静才达到上善的静、至上的静。,05,什么叫静观其变?,当你的家里人骂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平静,心里默念平静;,当你现在事业不得意的时候,你需要平静下来,去努力,去奋斗,才会有机会出现在眼前。,你越急越不来,越求越不得。,你需要平静地去做,达到无为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达到目的。,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灾难,记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静观其变。,即:不动声色地观察事情的进展变化,根据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受到其影响扰乱。,静观其则变,但是不如参,因为因果是心生的,你得参,要先参后观。,事情越忙、越乱越要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的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功夫。,但是常人都想在静中求静,在没人打扰的地方打坐,但这个清净并不值钱。,人家要是骂你、打你,这边放着录音机,那边放着电视,你能静的像水一样,你这个静才是真静。,06,人们不仅喜欢急,而且还喜欢追求。,佛教八苦就有一个求不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什么叫五阴炽盛呢?是由心火得来的疾病。,急则不得,越求越得不到。,你越追求孩子听话,孩子越不听话。,越追求事业顺利,事业越不顺利。,越追求爱情顺利,爱情越不顺利。,越想指望一个人,这个人越指望不上。,所以为什么要有无欲之心?因为越求越得不到。而不执着的求,活在当下的去做,往往都会收获到更多。,生命充满无常。,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的事情,每个人这一生也都会遇见困境、疾病。,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在生命的岁月中一直保持不败之地,让我们一直可以很好的化解这些问题和麻烦,那就是:平静。,只有保持平静的心,一切才归于自然;*讲“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
目录
大部分人在困境、挫折、疾病面前都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越是不平静越无法帮助状况好转。,最好的方法,就是平静。,越平静,走出困境越快。,01,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困境或者是灾难,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平静。,因为越不平静,你的心一乱,事就会越多、越乱,状况往往也会越糟糕。,而如果你能冷静下来,平静下来,你就会很快看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能量也会让你快速度过难关。,静观其则变,静观其定变,越观越变,这就是观世音的“观”。,所以圣人都讲,要学水,上善若水,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的柔软,它能利万物而不染,而不辞。,什么叫不辞?我利用万物,但是我跟谁都不推辞,跟谁都让,但是刀劈不坏,火烧不坏,它永远是水。,火要烧它能让其上天,变成水蒸气了,它就更厉害了,因为水火是不容的,但是火能将水度上天空。,原来火烧了水,水才能变成蒸气,升上天空;水度不了水,用火才能将水给度化成蒸汽。,02,忍之难忍,方知得之难得,最大的灾难能改变你的命运。,有的人是经过了一些大难以后,命运才开始扭转的;,有的人是经历了爱情的挫折以后,才开始做生意,当了老板。,人们并不知道挫折能度化人,而且度化的程度和挫折一样大。,真正磨你的,一定是度你的。,有的人小的时候经历了很多磨难,长大后就特别的顺;有的人小的时候太顺了,结果长大后,磨难也多了。,所以圣人都主动迎接着磨难,欢迎着磨难的到来,面对磨难能拥抱它,像水利万物那样,利磨难、利一切善巧、利一切机缘来度化自己,而不是躲躲藏藏。,磨难真正来的时候还是难受的,怎么办?安于平静。,没事就议论,没事就想着,这样的话就会带来不平静的心情。,过去讲的命运主要是身体,因为身体是命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人到老了才知道,有啥不如有个好身体,身体是至高无上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健康无极限。每个人都要按疾病的规律去反参自己。,因为疾病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不是你感觉出来才叫有病,情绪不好时,一定要反参。,反参以后,可以让你的身体达到越来越健康的程度!,03,我们都明白平静是好的,但往往这个心就是静不下来。,什么时候人会心动过速?一定是着急加害怕。,如果你每天、每时、每刻都平静,才代表你是一个清静的人。,所以参这二项:不着急、不害怕。,04,静首先是不去争,没有任何争的心,没有任何欲望心。,● 静有几个层次,静有几个阶段:,⒈自己的心情相对于自己平静,是平静的第一个阶段。,⒉第二个平静的阶段是别人觉得你很静,自己也很静,这个相对比较真实了。,有的人一点都不静,跟我说“老师我挺静的呀,”我说:“别人看着你都不静,你自己觉得静你叫假静。”,真正静的人就像孔子见到*一样:*像呆若木鸡,犹如蛟龙也。,他看到*像雕塑一样站立在那里,纹丝不动,说话也纹丝不动。,真正的静是心如止水,一点波澜都没有。,⒊平静的第三个阶段是消灭心灵*的阶段。,很多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是因为你心里的*太多了,你就静不下来。,只有经过大量的参悟,把对应的心情给清除了,才能达到清静。,所以古人造了两个字叫“清静”,不清除心灵*不能静,所以叫清静。,⒋第四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是没有分别心的静。,分别心是指:好呀坏呀、对呀错呀、美呀丑呀等等,而真正消除了分别心,平静才达到上善的静、至上的静。,05,什么叫静观其变?,当你的家里人骂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平静,心里默念平静;,当你现在事业不得意的时候,你需要平静下来,去努力,去奋斗,才会有机会出现在眼前。,你越急越不来,越求越不得。,你需要平静地去做,达到无为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达到目的。,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灾难,记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静观其变。,即:不动声色地观察事情的进展变化,根据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受到其影响扰乱。,静观其则变,但是不如参,因为因果是心生的,你得参,要先参后观。,事情越忙、越乱越要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的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功夫。,但是常人都想在静中求静,在没人打扰的地方打坐,但这个清净并不值钱。,人家要是骂你、打你,这边放着录音机,那边放着电视,你能静的像水一样,你这个静才是真静。,06,人们不仅喜欢急,而且还喜欢追求。,佛教八苦就有一个求不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什么叫五阴炽盛呢?是由心火得来的疾病。,急则不得,越求越得不到。,你越追求孩子听话,孩子越不听话。,越追求事业顺利,事业越不顺利。,越追求爱情顺利,爱情越不顺利。,越想指望一个人,这个人越指望不上。,所以为什么要有无欲之心?因为越求越得不到。而不执着的求,活在当下的去做,往往都会收获到更多。,生命充满无常。,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的事情,每个人这一生也都会遇见困境、疾病。,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在生命的岁月中一直保持不败之地,让我们一直可以很好的化解这些问题和麻烦,那就是:平静。,只有保持平静的心,一切才归于自然;*讲“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