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晴晴在青海玉树支教时,与孩子们在一起。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 杜佳冰.
编辑 | 秦珍子.
收到“礼物”8年后,马晴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了“回赠”。.
这个出生在河南一座小村庄的姑娘,曾是“希望工程”的一个资助对象。如今,她是“希望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员。.
“曾经递到我手上的希望,经过我,又传给了别人。”马晴晴说,她的目标是,用自己的专业,让这个中国标志性的公益项目办得越来越好。.
以前看到的是“希望”,现在看到的是“工程”.
马晴晴总是哼着歌去上班。在她的工位,文件夹、收纳柜、纸巾盒、座机电话等表面光滑的物品上,都黏着卡通贴纸,包括键盘上的“回车”。一个大脑袋的太阳造型玩偶挂在电脑一侧,那是希望工程的吉祥物,寓意“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
马晴晴出生在1993年的一个晴天,这是她名字的由来。不少朋友说,她确实像个“小太阳”,一旦开始笑,就很难停下来。19岁那年,她成了希望工程托起的“太阳”之一。.
那是在2012年,马晴晴被郑州大学法学院录取,成为河南周口鹿邑县马庄村自*以来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了她。.
8年后,马晴晴在华中师范大学取得法律硕士学位。求职时,她偶然将简历投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之后她才知道,希望工程就是这家单位开展的项目之一。.
马晴晴入职之初,青基会还未设立专门的法务岗。她只知道,这里“需要一个法学毕业生,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让基金会的事务更加专业合规”。.
她曾上过30多门法学专业课,却几乎没接触过慈善法。上班后,她上网课、听讲座,自学慈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翻到页边卷起来。后来,她参与了青基会慈善募捐网络平台“亲青公益”的建设,为平台草拟和撰写了11份法律文件,包括用户协议、隐私政策、捐赠协议等。.
2021年9月,青基会推进机构改革,考虑增设法务岗,关于这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没有可参考的范本。主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并不确定刚毕业的马晴晴能否胜任,问她:“如果设法务岗,你认为你可以做什么?”.
青基会有长期合作的律所,来自外部的律师了解法条,也有诉讼经验,但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细节;青基会工作人员熟悉项目,但在法律方面不够专业。“所以我需要找到项目和律所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专业合规。”马晴晴说。.
如今,马晴晴负责审核捐赠、支出等协议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降低项目的执行风险。律师递来的协议,在领导签字生效之前,必须要先过她这一环。.
2022年,她审了400多份协议,做过567份协议调研,连文件里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揪着改。有段时间工作强度大,“眼睛看什么都疼”,她就买了个防蓝光的罩子套在电脑屏幕上,继续盯着审。.
“有的项目部门嫌我太细了,但严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马晴晴记得,曾有一份协议草稿,违约金约定了“0%”。她去核实,才知道对方漏写了个“1”——原本应是“10%”。“这种情况,如果不仔细看,或者不去追问,协议就会正常履行,一旦出现违约,无法追责。”.
11年前,受希望工程资助时,马晴晴更多看到这4个字里的“希望”,但如今,她更看重“工程”。工程意味着这个标志性的品牌背后,是一整套工作制度、管理流程和风险防范机制。.
以风险规避为例,这项工作在任何领域都无法做到“极致”,但马晴晴希望能有更多创新举措,能再往前想一步。.
“有的问题规避了,就去找别的风险点,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她想今年能多去实地调研,“寻找基层项目落实之后的问题,试着在一开始就把它约定好,让项目更好地落下去,不要老是在办公室看文本”。.
父母会撑着伞站在村口,等她放学归来.
熟悉马晴晴的人,会看到她生活的另一面——桌子乱糟糟,总是丢钱、丢证件。牙膏用完好几天,还是忘了买新的。吃完西瓜,她会把勺子和瓜皮一起扔掉。上个月她结束出差,将房卡交还酒店前台,笃定地交代“306退房”。服务员刷了卡,一脸疑惑:“您这个卡是608的。”.
工作中的马晴晴。.
比起工作时的细致,她的生活过于“马虎”。她总忘带钥匙回家,也搞不明白它为什么“又从兜里跑出来”,落在工位上。为此,她撕了三张便利贴,写上“钥匙”,贴在工位一抬眼就能看到的格挡、身旁的柜子和出门正对的那面墙上。.
马晴晴不擅长做家务,她回忆,小时候父母支持她念书,很少让她干农活。母亲做一顿晚饭,让她去院子里摘黄瓜回来,她一连摘了十几根,连最小的黄瓜苗子都扭下来。侍弄小麦的季节,马晴晴也去地里给父母帮忙,但她从不知道一亩麦子能卖多少钱——父母很少在她面前提钱。.
她的母亲马会琴是个朴实善良的乡下女人,不识字。父亲马克启上过初中,当过兵,开过火车,做过村支书,后来一边种地,一边做些小本生意。1983年,大女儿马冬梅出生,马克启就决心要供她读书,村子里的乡亲还为此嘀咕,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让一个闺女上学”。后来,马冬梅师范专科毕业,成了周口市的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马晴晴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她背着母亲缝的布袋子,在村里念小学、镇上读初中、县里上高中。假期,姐姐会接她去上城里的补习班,为她付学费和生活费。下暴雨的夜晚,父母会撑着伞站在村口,等她放学归来。.
马晴晴的成绩不算太好。直到高一下学期,她隐隐感觉到,父亲羡慕别人家学习好的孩子。她想给父亲争个面子,“让别人也羡慕他”。.
高考失利后,马晴晴复读了一年。宿舍熄灯后,她躲在被子里看书,后来怕影响室友睡觉,又去厕所背书。背一会儿,咳一声,等声控灯亮起来,又接着背,每天背到凌晨一两点。.
马克启自认为,没在学业上给过小女儿压力,这位父亲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的成绩后来像“开了窍”一样地好。.
马晴晴被郑州大学录取后,每年42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犯了愁。她的姐夫提到了希望工程,说如果通过申请,每年能拿到5000元资助。马晴晴对象征“希望工程”的那幅新闻图片“大眼睛”依稀有些印象,她填了申请表,但没抱多少希望,直到后来接到河南省青基会的电话。.
对方告诉她,申请通过了,但银行卡号不对,资助款打不进来。马晴晴懊恼地发现,她又写错了一位数字。.
“你觉得是好事,那就去做”.
刚刚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自成立始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超过680万人。.
马晴晴第一次打电话给资助她的人,问:“袁琴芝阿姨在吗?”接电话的人是袁的儿子,答:“不是阿姨啦,是奶奶了。”.
马晴晴看望捐助她的袁奶奶。.
马晴晴至今不了解袁琴芝的人生故事,只知道老人属兔,算起来是1927年出生,退休后资助了许多女大学生。读大学时的每个学年,马晴晴都去看望她,把自己做的兔子剪纸送给她,坐在沙发上听她传授减肥方法和防过敏妙招。袁琴芝的出现,让马晴晴意识到,“爱也可以来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到青基会工作后,她从一份一份协议里看到了更多这样的人。有一家私募基金,给全国所有原832个贫困县的女童捐了1.5亿元,连续资助3年。还有一对母女,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7年,她们到九寨沟旅行时遭遇地震,幸免于难,认为这是善意带来的福报,于是又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马晴晴一边感叹“好人真多”,一边在协议中出现的个人信息旁边备注:“注意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希望工程一对一捐助的项目,会有一张“结对卡”,标明捐受双方的基本信息——除了受助学生的联系方式。为了“避免发生道德绑架的情况”,只有在受助学生想联系捐赠人的情况下,双方才有可能会面。.
直到现在,每年冬季的初雪日,马晴晴都会给袁琴芝打电话。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语境中,这是个浪漫的日子,要见喜欢的人。马晴晴只是觉得,那天会很冷,要叮嘱高龄的袁琴芝多穿点衣服。.
接受捐赠前,马晴晴签过一份《受助生承诺书》,其中要求“每年志愿为社会服务不少于40小时”。她忘了具体的细则,只记得承诺书里多次提到“爱心”:“做有爱心的人”“珍惜爱心”“传递爱心”。.
在大学里,她加入了“爱心社”,去福利院陪伴残障儿童,去海拔4200米的三江源支教。父亲马克启支持她做这些事,说:“你被资助过,你觉得是好事的,那就去做。”.
在马晴晴的印象中,父母并没有明确要求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她只记得两件事:汶川地震时学校组织捐款,父亲给她钱,说“人家很难,一定要帮一下,能捐多少捐多少。”.
还有一次,初中同学的自行车坏了,她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批评她:“怎么不把你的自行车给人家?咱家离得近,走回来就行了。”那时她骑车回家也要花30分钟,“但我妈觉得,比起那位要骑50分钟的同学,我们还是近些。”.
“她善于表达善意。”马晴晴的研究生室友崔建很佩服这一点,说自己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而马晴晴会一直陪着在火车站问路的老人,帮人找路。.
马晴晴从不避讳和人谈起被资助的经历。“贫穷是没法选择的。”她说,“富有的人努力,我父母也很努力,他们在那个环境下种地、做小生意,自立自强,已经很棒了。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努力获得的。”.
她谦卑,但并不十分敏感,也很少羡慕别人——哪怕小时候同桌的铅笔盒再好看,“那也不是我的,而且我的也不丑。”.
大学毕业之前,马晴晴勤工俭学,做过十余种不同的兼职:当过培训机构的助教老师,帮线上教育公司推销课程,在美食广场的档口卖过小吃,也去深圳的玩具厂里打过螺丝。.
在工厂里,她第一次思考工作的意义。同村的女孩,大多就是这样出去打两年工,回来找个对象,结婚生孩子——马晴晴不期待这样的生活。.
她笃定地相信,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学法律,可以去“惩恶”,也可以去“扬善”.
马晴晴选择学法律专业,是觉得“能弘扬社会正义”“帮助到很多人”。仅凭这个印象,她的高考第一志愿几乎都填了法学。.
大学毕业后,马晴晴把学士服带回家,与家人合影。.
崔建到现在都记得,老师让大家上台讲“为什么想学法”时,马晴晴一身正气地登台,说“要为中国的法治事业作贡献,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在下面目瞪口呆,这种口号谁会上台去讲。”崔建坦诚地表示,“但马晴晴讲出来就显得特别真实。”.
她总是充满热情,说话响亮。难受就哭,擦干眼泪又因为别的事哈哈大笑。“像个小太阳一样,好像能量永远用不完。”她的室友张国宁说。.
大学同学鲁明娟觉得,马晴晴几乎在用上高中的方式读大学,哪怕不睡午觉,也要做课前预习。这个内容庞杂的专业并不好读,但因为喜欢法律,马晴晴很少觉得痛苦——除了学刑法的时候,她总做噩梦,梦到自己故意*,并且清楚地知道会判多少年。“特别可怕,梦里都想着‘我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马晴晴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表示,如果专业方向选择刑事诉讼,要拥有很强大的心理力量,因为要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看到人性的残忍。马晴晴一边害怕,一边愈发喜欢,“我感觉能伸张正义,惩罚坏人”。.
她原则感很强。回老家打出租车,司机不打表,张口要价,马晴晴就跟他杠了起来:“如果不打表,我就下车。打表多少,我就给多少,无论比你现在喊的价格高还是低。”她想好了,哪怕很难再打到下一辆车,也不能妥协。“今天非得找一个打表的师傅来。有些东西可以商量,有些东西不能商量。”.
大学时做兼职,马晴晴也有一股较真儿的劲儿。她曾在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刷POS机,同事说,“整个单位都知道来了一个特别负责的兼职,从来没招过这样的”。她会把所有的流程要领记在一张纸上,转交给来接班的其他工作人员。“发了我工资,我就要做好,劳动和报酬是对等的。”.
读研临近毕业,她想考检察院,去施展“维护公平正义”的抱负,遗憾没能考上。后来,她偶然在学校的微信群里,看到了青基会的招聘启事。.
通过官网检索,她看到了“希望工程”4个字,毅然决定报考。既然无法“惩恶”,也可以去“扬善”。.
直到抵达青基会的面试现场,马晴晴依然坚持着她的原则。面试的报录比是5比1,她和一群“名校生”坐在一起,觉得自己胜算不大。她不是没揣摩过,如果告诉面试官,自己是希望工程曾资助过的学子,说不定能加一些情怀分。但她不想这样做,“可能会让老师偏向我,这不公平”。.
为了入选,她借钱报了面试辅导课。培训老师回忆,马晴晴学习认真,是班里“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
2020年9月,马晴晴被青基会录取。被问到入职意愿时,她才提起自己与希望工程的故事。她说:“我没有别的offer(录用通知书),我就愿意来。”.
工作中的马晴晴依然情绪饱满。有次接“及时雨”青少年个案救助的热线电话,对方条件不符,她帮不上忙,挂了电话就哭,一连几天心情都低沉。遇到不肯配合工作的受助方,她又义愤填膺:“只要那所学校筛选、提供一份贫困生的名单,我们审核通过了就能拨款,但辅导员就是不愿意做,他认为增加了个人工作量,这笔钱就没能给到学生。”.
那一天,父亲和母亲都笑得很开心.
工作以后,马晴晴去父亲坟上祭奠,告诉他自己终于去北京了。.
马克启确诊食道癌那年,马晴晴读大四,正在备考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那时,马克启做生意失败,又要借钱治病。希望工程当年的资助款真正成了马晴晴的“救命钱”,她靠这5000元和兼职收入读完了大四,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除了吃饭,“每分钱都不敢随便花”。.
其间,她去过很多次福利院,“当时做公益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她从孩子们的笑容里汲取力量,告诉自己和父亲:“从小就生病的孩子都那么坚强,我们也可以坚强一点,我们也会好的。”.
考研失败后,她想赶紧工作赚钱,但父亲和姐姐不同意。家里亲戚也劝她,“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能是你自己”。.
马晴晴在学校租了间宿舍,决定考研“二战”。天不亮她就背着书包去自习室,天黑了才回来,“好像没见过太阳,也看不见自己”。她很少照镜子,感觉满脸都是痘痘,连眉毛里都长了痘。她总是失眠、做噩梦,梦到自己病了,全家人都病了,“特别压抑”。.
通过电话,马晴晴察觉到父亲的状态越来越差。母亲后来告诉她,父亲总是说太疼了,自己要撑不下去了,想从楼上跳下去。马会琴只能用女儿安抚丈夫:“晴晴在考试,你要是跳下去,她怎么办?”.
等马晴晴考完试回到家,马克启的病已经严重到起不了身。他见到小女儿时,还是先问孩子“脸怎么了”。.
每逢考试结束,马克启总是最关心女儿的状态。马晴晴上高中时,有次考完试临时起意要回家,往家里打了一通电话就出发了。从县里的高中到家,要骑40多分钟自行车。她大约骑了20分钟,就看到父亲骑着电动车来迎她,手里拿着一段粗麻绳。.
父亲停下车,把绳子一头拴在电动车尾,另一头放在女儿手里,说考试太累了,让她坐在自行车上拉好,不用脚蹬,跟着他走。这一段路,马晴晴只是盯着父亲的背影,记得风吹起了他的白头发。回到家,桌上还放着父亲的饭碗。母亲说,“接到你电话,他撂下碗就走了。”.
“考得怎么样?”那是马克启最后一次关心女儿的成绩。马晴晴心里没数,但回答他:“特别好,我一定能考上!”.
出成绩的那一天,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马晴晴确实考上了,90岁的袁琴芝表示可以继续资助她,但马晴晴婉拒了。研究生阶段的假期和周末,她依然做各种兼职,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拿到青基会的第一笔工资后,她把当初报面试班借的钱还了,又攒了几个月钱,给母亲买了条金项链,花了5000多元。“我都没想到那么贵!”但这是马晴晴的执念,“一定要买金的”。.
她给自己的奖励,是“贴纸自由”。这种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是她从小喜欢、但“能不买就不买”的非必需品。现在经济自立了,“要有一些报复性消费”。.
直到如今,马晴晴还忘不掉被青基会录取时的惊喜。有一次,她跟姐姐的女儿聊天,说周围同事“好多都是清华北大的,可优秀了”。11岁的外甥女反问她:“可他们是马晴晴吗?只有你自己是马晴晴。”.
30岁的马晴晴,依然是马庄村唯一的女大学生。30年的人生,她印象最深的场景,还是2012年6月25日。.
马晴晴记得那天的温度,几乎是整个夏天里最适宜的。她站在阳台上,查到了高考成绩,嫂子听了,一把将自己年幼的女儿塞进她怀里,说“沾沾光!沾沾光!”母亲站在楼梯上看着她,眼角嘴角都在笑。那天正好是祖母的生日,一家人都聚在小叔家吃饭。马晴晴推门进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她,包括人群中的父亲。.
他笑着,看起来已经炫耀了一遍女儿带来的荣光。.
(应受访者要求,袁琴芝为化名).
目录
.
马晴晴在青海玉树支教时,与孩子们在一起。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 杜佳冰.
编辑 | 秦珍子.
收到“礼物”8年后,马晴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了“回赠”。.
这个出生在河南一座小村庄的姑娘,曾是“希望工程”的一个资助对象。如今,她是“希望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员。.
“曾经递到我手上的希望,经过我,又传给了别人。”马晴晴说,她的目标是,用自己的专业,让这个中国标志性的公益项目办得越来越好。.
以前看到的是“希望”,现在看到的是“工程”.
马晴晴总是哼着歌去上班。在她的工位,文件夹、收纳柜、纸巾盒、座机电话等表面光滑的物品上,都黏着卡通贴纸,包括键盘上的“回车”。一个大脑袋的太阳造型玩偶挂在电脑一侧,那是希望工程的吉祥物,寓意“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
马晴晴出生在1993年的一个晴天,这是她名字的由来。不少朋友说,她确实像个“小太阳”,一旦开始笑,就很难停下来。19岁那年,她成了希望工程托起的“太阳”之一。.
那是在2012年,马晴晴被郑州大学法学院录取,成为河南周口鹿邑县马庄村自*以来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了她。.
8年后,马晴晴在华中师范大学取得法律硕士学位。求职时,她偶然将简历投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之后她才知道,希望工程就是这家单位开展的项目之一。.
马晴晴入职之初,青基会还未设立专门的法务岗。她只知道,这里“需要一个法学毕业生,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让基金会的事务更加专业合规”。.
她曾上过30多门法学专业课,却几乎没接触过慈善法。上班后,她上网课、听讲座,自学慈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翻到页边卷起来。后来,她参与了青基会慈善募捐网络平台“亲青公益”的建设,为平台草拟和撰写了11份法律文件,包括用户协议、隐私政策、捐赠协议等。.
2021年9月,青基会推进机构改革,考虑增设法务岗,关于这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没有可参考的范本。主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并不确定刚毕业的马晴晴能否胜任,问她:“如果设法务岗,你认为你可以做什么?”.
青基会有长期合作的律所,来自外部的律师了解法条,也有诉讼经验,但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细节;青基会工作人员熟悉项目,但在法律方面不够专业。“所以我需要找到项目和律所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专业合规。”马晴晴说。.
如今,马晴晴负责审核捐赠、支出等协议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降低项目的执行风险。律师递来的协议,在领导签字生效之前,必须要先过她这一环。.
2022年,她审了400多份协议,做过567份协议调研,连文件里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揪着改。有段时间工作强度大,“眼睛看什么都疼”,她就买了个防蓝光的罩子套在电脑屏幕上,继续盯着审。.
“有的项目部门嫌我太细了,但严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马晴晴记得,曾有一份协议草稿,违约金约定了“0%”。她去核实,才知道对方漏写了个“1”——原本应是“10%”。“这种情况,如果不仔细看,或者不去追问,协议就会正常履行,一旦出现违约,无法追责。”.
11年前,受希望工程资助时,马晴晴更多看到这4个字里的“希望”,但如今,她更看重“工程”。工程意味着这个标志性的品牌背后,是一整套工作制度、管理流程和风险防范机制。.
以风险规避为例,这项工作在任何领域都无法做到“极致”,但马晴晴希望能有更多创新举措,能再往前想一步。.
“有的问题规避了,就去找别的风险点,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她想今年能多去实地调研,“寻找基层项目落实之后的问题,试着在一开始就把它约定好,让项目更好地落下去,不要老是在办公室看文本”。.
父母会撑着伞站在村口,等她放学归来.
熟悉马晴晴的人,会看到她生活的另一面——桌子乱糟糟,总是丢钱、丢证件。牙膏用完好几天,还是忘了买新的。吃完西瓜,她会把勺子和瓜皮一起扔掉。上个月她结束出差,将房卡交还酒店前台,笃定地交代“306退房”。服务员刷了卡,一脸疑惑:“您这个卡是608的。”.
.
工作中的马晴晴。.
比起工作时的细致,她的生活过于“马虎”。她总忘带钥匙回家,也搞不明白它为什么“又从兜里跑出来”,落在工位上。为此,她撕了三张便利贴,写上“钥匙”,贴在工位一抬眼就能看到的格挡、身旁的柜子和出门正对的那面墙上。.
马晴晴不擅长做家务,她回忆,小时候父母支持她念书,很少让她干农活。母亲做一顿晚饭,让她去院子里摘黄瓜回来,她一连摘了十几根,连最小的黄瓜苗子都扭下来。侍弄小麦的季节,马晴晴也去地里给父母帮忙,但她从不知道一亩麦子能卖多少钱——父母很少在她面前提钱。.
她的母亲马会琴是个朴实善良的乡下女人,不识字。父亲马克启上过初中,当过兵,开过火车,做过村支书,后来一边种地,一边做些小本生意。1983年,大女儿马冬梅出生,马克启就决心要供她读书,村子里的乡亲还为此嘀咕,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让一个闺女上学”。后来,马冬梅师范专科毕业,成了周口市的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马晴晴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她背着母亲缝的布袋子,在村里念小学、镇上读初中、县里上高中。假期,姐姐会接她去上城里的补习班,为她付学费和生活费。下暴雨的夜晚,父母会撑着伞站在村口,等她放学归来。.
马晴晴的成绩不算太好。直到高一下学期,她隐隐感觉到,父亲羡慕别人家学习好的孩子。她想给父亲争个面子,“让别人也羡慕他”。.
高考失利后,马晴晴复读了一年。宿舍熄灯后,她躲在被子里看书,后来怕影响室友睡觉,又去厕所背书。背一会儿,咳一声,等声控灯亮起来,又接着背,每天背到凌晨一两点。.
马克启自认为,没在学业上给过小女儿压力,这位父亲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的成绩后来像“开了窍”一样地好。.
马晴晴被郑州大学录取后,每年42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犯了愁。她的姐夫提到了希望工程,说如果通过申请,每年能拿到5000元资助。马晴晴对象征“希望工程”的那幅新闻图片“大眼睛”依稀有些印象,她填了申请表,但没抱多少希望,直到后来接到河南省青基会的电话。.
对方告诉她,申请通过了,但银行卡号不对,资助款打不进来。马晴晴懊恼地发现,她又写错了一位数字。.
“你觉得是好事,那就去做”.
刚刚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自成立始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超过680万人。.
马晴晴第一次打电话给资助她的人,问:“袁琴芝阿姨在吗?”接电话的人是袁的儿子,答:“不是阿姨啦,是奶奶了。”.
.
马晴晴看望捐助她的袁奶奶。.
马晴晴至今不了解袁琴芝的人生故事,只知道老人属兔,算起来是1927年出生,退休后资助了许多女大学生。读大学时的每个学年,马晴晴都去看望她,把自己做的兔子剪纸送给她,坐在沙发上听她传授减肥方法和防过敏妙招。袁琴芝的出现,让马晴晴意识到,“爱也可以来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到青基会工作后,她从一份一份协议里看到了更多这样的人。有一家私募基金,给全国所有原832个贫困县的女童捐了1.5亿元,连续资助3年。还有一对母女,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7年,她们到九寨沟旅行时遭遇地震,幸免于难,认为这是善意带来的福报,于是又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马晴晴一边感叹“好人真多”,一边在协议中出现的个人信息旁边备注:“注意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希望工程一对一捐助的项目,会有一张“结对卡”,标明捐受双方的基本信息——除了受助学生的联系方式。为了“避免发生道德绑架的情况”,只有在受助学生想联系捐赠人的情况下,双方才有可能会面。.
直到现在,每年冬季的初雪日,马晴晴都会给袁琴芝打电话。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语境中,这是个浪漫的日子,要见喜欢的人。马晴晴只是觉得,那天会很冷,要叮嘱高龄的袁琴芝多穿点衣服。.
接受捐赠前,马晴晴签过一份《受助生承诺书》,其中要求“每年志愿为社会服务不少于40小时”。她忘了具体的细则,只记得承诺书里多次提到“爱心”:“做有爱心的人”“珍惜爱心”“传递爱心”。.
在大学里,她加入了“爱心社”,去福利院陪伴残障儿童,去海拔4200米的三江源支教。父亲马克启支持她做这些事,说:“你被资助过,你觉得是好事的,那就去做。”.
在马晴晴的印象中,父母并没有明确要求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她只记得两件事:汶川地震时学校组织捐款,父亲给她钱,说“人家很难,一定要帮一下,能捐多少捐多少。”.
还有一次,初中同学的自行车坏了,她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批评她:“怎么不把你的自行车给人家?咱家离得近,走回来就行了。”那时她骑车回家也要花30分钟,“但我妈觉得,比起那位要骑50分钟的同学,我们还是近些。”.
“她善于表达善意。”马晴晴的研究生室友崔建很佩服这一点,说自己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而马晴晴会一直陪着在火车站问路的老人,帮人找路。.
马晴晴从不避讳和人谈起被资助的经历。“贫穷是没法选择的。”她说,“富有的人努力,我父母也很努力,他们在那个环境下种地、做小生意,自立自强,已经很棒了。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努力获得的。”.
她谦卑,但并不十分敏感,也很少羡慕别人——哪怕小时候同桌的铅笔盒再好看,“那也不是我的,而且我的也不丑。”.
大学毕业之前,马晴晴勤工俭学,做过十余种不同的兼职:当过培训机构的助教老师,帮线上教育公司推销课程,在美食广场的档口卖过小吃,也去深圳的玩具厂里打过螺丝。.
在工厂里,她第一次思考工作的意义。同村的女孩,大多就是这样出去打两年工,回来找个对象,结婚生孩子——马晴晴不期待这样的生活。.
她笃定地相信,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学法律,可以去“惩恶”,也可以去“扬善”.
马晴晴选择学法律专业,是觉得“能弘扬社会正义”“帮助到很多人”。仅凭这个印象,她的高考第一志愿几乎都填了法学。.
.
大学毕业后,马晴晴把学士服带回家,与家人合影。.
崔建到现在都记得,老师让大家上台讲“为什么想学法”时,马晴晴一身正气地登台,说“要为中国的法治事业作贡献,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在下面目瞪口呆,这种口号谁会上台去讲。”崔建坦诚地表示,“但马晴晴讲出来就显得特别真实。”.
她总是充满热情,说话响亮。难受就哭,擦干眼泪又因为别的事哈哈大笑。“像个小太阳一样,好像能量永远用不完。”她的室友张国宁说。.
大学同学鲁明娟觉得,马晴晴几乎在用上高中的方式读大学,哪怕不睡午觉,也要做课前预习。这个内容庞杂的专业并不好读,但因为喜欢法律,马晴晴很少觉得痛苦——除了学刑法的时候,她总做噩梦,梦到自己故意*,并且清楚地知道会判多少年。“特别可怕,梦里都想着‘我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马晴晴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表示,如果专业方向选择刑事诉讼,要拥有很强大的心理力量,因为要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看到人性的残忍。马晴晴一边害怕,一边愈发喜欢,“我感觉能伸张正义,惩罚坏人”。.
她原则感很强。回老家打出租车,司机不打表,张口要价,马晴晴就跟他杠了起来:“如果不打表,我就下车。打表多少,我就给多少,无论比你现在喊的价格高还是低。”她想好了,哪怕很难再打到下一辆车,也不能妥协。“今天非得找一个打表的师傅来。有些东西可以商量,有些东西不能商量。”.
大学时做兼职,马晴晴也有一股较真儿的劲儿。她曾在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刷POS机,同事说,“整个单位都知道来了一个特别负责的兼职,从来没招过这样的”。她会把所有的流程要领记在一张纸上,转交给来接班的其他工作人员。“发了我工资,我就要做好,劳动和报酬是对等的。”.
读研临近毕业,她想考检察院,去施展“维护公平正义”的抱负,遗憾没能考上。后来,她偶然在学校的微信群里,看到了青基会的招聘启事。.
通过官网检索,她看到了“希望工程”4个字,毅然决定报考。既然无法“惩恶”,也可以去“扬善”。.
直到抵达青基会的面试现场,马晴晴依然坚持着她的原则。面试的报录比是5比1,她和一群“名校生”坐在一起,觉得自己胜算不大。她不是没揣摩过,如果告诉面试官,自己是希望工程曾资助过的学子,说不定能加一些情怀分。但她不想这样做,“可能会让老师偏向我,这不公平”。.
为了入选,她借钱报了面试辅导课。培训老师回忆,马晴晴学习认真,是班里“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
2020年9月,马晴晴被青基会录取。被问到入职意愿时,她才提起自己与希望工程的故事。她说:“我没有别的offer(录用通知书),我就愿意来。”.
工作中的马晴晴依然情绪饱满。有次接“及时雨”青少年个案救助的热线电话,对方条件不符,她帮不上忙,挂了电话就哭,一连几天心情都低沉。遇到不肯配合工作的受助方,她又义愤填膺:“只要那所学校筛选、提供一份贫困生的名单,我们审核通过了就能拨款,但辅导员就是不愿意做,他认为增加了个人工作量,这笔钱就没能给到学生。”.
那一天,父亲和母亲都笑得很开心.
工作以后,马晴晴去父亲坟上祭奠,告诉他自己终于去北京了。.
马克启确诊食道癌那年,马晴晴读大四,正在备考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那时,马克启做生意失败,又要借钱治病。希望工程当年的资助款真正成了马晴晴的“救命钱”,她靠这5000元和兼职收入读完了大四,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除了吃饭,“每分钱都不敢随便花”。.
其间,她去过很多次福利院,“当时做公益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她从孩子们的笑容里汲取力量,告诉自己和父亲:“从小就生病的孩子都那么坚强,我们也可以坚强一点,我们也会好的。”.
考研失败后,她想赶紧工作赚钱,但父亲和姐姐不同意。家里亲戚也劝她,“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能是你自己”。.
马晴晴在学校租了间宿舍,决定考研“二战”。天不亮她就背着书包去自习室,天黑了才回来,“好像没见过太阳,也看不见自己”。她很少照镜子,感觉满脸都是痘痘,连眉毛里都长了痘。她总是失眠、做噩梦,梦到自己病了,全家人都病了,“特别压抑”。.
通过电话,马晴晴察觉到父亲的状态越来越差。母亲后来告诉她,父亲总是说太疼了,自己要撑不下去了,想从楼上跳下去。马会琴只能用女儿安抚丈夫:“晴晴在考试,你要是跳下去,她怎么办?”.
等马晴晴考完试回到家,马克启的病已经严重到起不了身。他见到小女儿时,还是先问孩子“脸怎么了”。.
每逢考试结束,马克启总是最关心女儿的状态。马晴晴上高中时,有次考完试临时起意要回家,往家里打了一通电话就出发了。从县里的高中到家,要骑40多分钟自行车。她大约骑了20分钟,就看到父亲骑着电动车来迎她,手里拿着一段粗麻绳。.
父亲停下车,把绳子一头拴在电动车尾,另一头放在女儿手里,说考试太累了,让她坐在自行车上拉好,不用脚蹬,跟着他走。这一段路,马晴晴只是盯着父亲的背影,记得风吹起了他的白头发。回到家,桌上还放着父亲的饭碗。母亲说,“接到你电话,他撂下碗就走了。”.
“考得怎么样?”那是马克启最后一次关心女儿的成绩。马晴晴心里没数,但回答他:“特别好,我一定能考上!”.
出成绩的那一天,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马晴晴确实考上了,90岁的袁琴芝表示可以继续资助她,但马晴晴婉拒了。研究生阶段的假期和周末,她依然做各种兼职,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拿到青基会的第一笔工资后,她把当初报面试班借的钱还了,又攒了几个月钱,给母亲买了条金项链,花了5000多元。“我都没想到那么贵!”但这是马晴晴的执念,“一定要买金的”。.
她给自己的奖励,是“贴纸自由”。这种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是她从小喜欢、但“能不买就不买”的非必需品。现在经济自立了,“要有一些报复性消费”。.
直到如今,马晴晴还忘不掉被青基会录取时的惊喜。有一次,她跟姐姐的女儿聊天,说周围同事“好多都是清华北大的,可优秀了”。11岁的外甥女反问她:“可他们是马晴晴吗?只有你自己是马晴晴。”.
30岁的马晴晴,依然是马庄村唯一的女大学生。30年的人生,她印象最深的场景,还是2012年6月25日。.
马晴晴记得那天的温度,几乎是整个夏天里最适宜的。她站在阳台上,查到了高考成绩,嫂子听了,一把将自己年幼的女儿塞进她怀里,说“沾沾光!沾沾光!”母亲站在楼梯上看着她,眼角嘴角都在笑。那天正好是祖母的生日,一家人都聚在小叔家吃饭。马晴晴推门进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她,包括人群中的父亲。.
他笑着,看起来已经炫耀了一遍女儿带来的荣光。.
(应受访者要求,袁琴芝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