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中译本出版:书写爱、记忆和身份认同

随着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公布,获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迅速走进国内读者的视野;而在此之前,这位出生于东非沿岸小岛、移民英国的作家几乎从未被国内读者关注和了解.


古尔纳是谁?他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在大多数中文读者眼中,这位可谓“冷门”的诺奖得主的文学世界无异于一幅无处着手的拼图.


..


2022年8月,距古尔纳摘得诺奖桂冠不到一年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社宣布古尔纳作品第一辑的5部代表作——《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于本月25日开启预售.


.


..


古尔纳作品第一辑.


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


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小岛,多种文化融汇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这也是一座充满动荡的小岛,在先后经历了数十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与短暂的独立后,桑给巴尔于1964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


1968年,古尔纳以难民身份赴英留学,并在随后几年间开始用日记写下自己漂泊异乡的感受.


这些内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最终形成了他的小说*作《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


可以说,古尔纳作品中的动人之处恰与他本人的切身经历及对故土的复杂情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故乡族群的残酷过往不断闪现,迫使他反复回溯.


于是,“记忆”“难民”.


“身份认同”“残酷”“爱”与“软弱”等等成为古尔纳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他像拼拼图一般构建起自己的文学世界,不断拾起每一位离散者和异乡人,召唤并追寻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故土与他乡的记忆.


2021年,古尔纳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是这种对异乡人彷徨心灵的深切关照与对移民身份危机的深刻探讨,让古尔纳的作品得以跨域种族、跨越国别,打动每一颗漂泊不定的心.


.


..


古尔纳与诺贝尔文学奖章.


五部作品拼出宏大叙事图景..


尽管古尔纳始终围绕故土记忆进行写作,他的作品主题却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能为读者带来丰富的文化想象与情感体验.


在首批出版的五部古尔纳作品中,《天堂》和《来世》追溯了桑给巴尔祖辈的故事,读者可将这两部作品作为成长小说阅读.


《天堂》发表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讲述了个体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中的艰难成长之路,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来世》是古尔纳在2020年发表的最新作品,身处殖民阴影的主人公们机缘巧合下开始读书认字,决意逃离故土与原生家庭,追寻更广阔的世界.


.


《海边》是最能体现古尔纳对难民处境关注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对身处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群体的关注.


小说以多视角叙述的方式揭开主人公奥马尔背井离乡的原因,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殖民独立史的种种记忆拼凑起来,置于宏大的时代社会图景之中.


《海边》曾入围2001年布克奖长名单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


..


《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可视作姐妹篇,聚焦两代移民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


《赞美沉默》里,主人公20多年来一直试图融入英国都市新生活,想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却活得身心疲惫——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格格不入的他乡,进退两难间,一切希望终成“失望的爱”.


《最后的礼物》续写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但在本书中,主人公最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古尔纳一再走进每颗彷徨失措的心灵,试图解答——故乡究竟应该是过去还是未来?这是困扰在我们每个现代人心中的疑问.


寻着古尔纳的文字,我们也得以一步步靠近心灵上的故土,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份确认与安定.


.

发表于:2022-08-26 00:34
3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