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下的社会真相,老百姓生活真的幸福吗? 13世纪末,《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风靡一时,书中大肆宣扬: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16-17世纪,随着麦哲伦大航海成功,打通了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壁垒,让一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的书信也无不表达着对中国艳羡:这里君主统治开明,社会富庶平和,人民勤劳礼貌。 彼时的欧洲正处于“漫长的黑暗中世纪”的混沌年代,并逐步开始启蒙运动。找不到方向的欧洲不自觉地掀起一股“中国崇拜”的热潮,连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一些大学者都对中国的一切大加推崇。 在这样文化环境的熏陶下,英国人马嘎尔尼成长为了一名对中国魂牵梦绕又无比向往的外交官。他28年的外交生涯还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虽然他经常在书信和梦中表达对中国的向往。 马嘎尔尼图像 1793年(乾隆58年),经历了28年外交工作的马嘎尔尼终于愿望达成,带着无限的憧憬和幻想以及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经历9个月远洋航行,到达中国。 英国使团来访 而此时的大清,还沉浸于“乾隆盛世”的余晖中,至少在表面和数据上看起来仍是那个地球上不可撼动的东方强大帝国: 经济上,乾隆中后期,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30%多,制造业中的份额更是当时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的6倍。 军事上。乾隆帝统一了新疆,让当时的中国在数百年之后真正完成了大一统,疆域达到145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现在国土的1.5倍。 人口上,乾隆在位60年间,中国人口从1.4亿暴增至2.9亿,数字翻了一番,达到当时的极值,这些似乎都是国泰民安,富足平和的表现。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英国使团一登上中国的土地,所见的场景应该把马嘎尔尼的美梦变为了梦魇。他的惊吓程度应该不会亚于百年后,李中堂踏上美帝的土地时的表现,只是后者是叹服于美国外星球般的摩天大楼,前者是感慨于清朝的土地荒瘠,百姓贫苦。 清朝的官老爷们自诩以“天朝上国,夷邦来朝”的极端傲慢心态来迎接英国使团。他们雇佣了大量当地老百姓以奴才的身份来为英国人服务。这些百姓端茶倒水,做饭打扫,英国人不要的残羹剩饭,泡过水的旧茶叶,他们都总是不要命地贪婪地争抢。而这些中国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无光,如同街边濒死的饿狗。 老百姓争抢残羹剩饭 而此时的英国农民是什么样子?英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写道:在普通中国人中间,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的喜气洋洋。不管是在舟山还是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当英国使团抵达天津白河口岸,乘坐小船进入大沽之后。时任直隶总督梁肯堂亲自迎接,并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仪式所需供品,家禽鱼鲜多数由南方地区长途运送而来。由于路途遥远,古代交通不便,活禽多数死亡发烂。在仪式结束之后,死禽烂肉无不直接被丢入河中,这一举动引来众多老百姓跳入河中争先恐后地打捞死禽,然后洗干净腌制在盐里。这让英国人感到迷惑,因为刚才的仪式如此排场宏大,食物铺张浪费。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老百姓竟会做出如此行为。 老百姓抢夺死禽 除此之外,当英国人需要领航员引路时,当地总兵满口答应,然后派大量兵丁强行带回了一群老百姓过来引路。英国使团形容这群人时,神情悲惨,目光呆滞,双膝跪地,强迫劳动。尽管多数人哀求不愿离家远行,但在这些总兵看来,这些人与家禽无异,强制命令其一小时后准备妥当。当英国船只驶入内河时,清朝官员又强迫附近村庄的大批老百姓过来拉纤。这些百姓不乏老弱病残,因为报酬几乎没有,他们并不想做此工作,而又不得不干。这些人明显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被兵丁随时监督着,一旦慢下来,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身体,和马匹骡子相差无几。 如畜生般拉纤 这就是“乾隆盛世”下,老百姓的真实写照。马尔嘎尼也终于从幻想中来到现实,然后得出结论: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个盛世徒有其名,百姓的贫弱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精神上的孱弱,僵化,麻木会让这个帝国逐渐走向衰败。 官老爷的威风凛凛 鞭打百姓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还无限沉迷于“盛世之中,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18世纪的欧洲已经悄然开始了工业革命,人权民主之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生产力的巨大提高,让英国人的生活品质大幅提高,每日食谱中,肉蛋奶甚至啤酒都已成为常态。 反观乾隆中后期的清朝,为了封建王朝的江山永固,皇帝逆文明的潮流,构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严苛而缜密的专制制度,民众则被紧锁于牢笼之中。 大清专制统治 大清专制统治 在精神文化上,乾隆帝为了维持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的正统,大兴**,消灭了一切能使社会变革的思想萌芽。 大兴* “乾隆盛世”的富裕有钱,更多的是鼓了贪官和统治阶层的腰包,与百姓无关。“议罪银”制度的兴起,更加剧了这一*的事实。清朝官员生活奢靡成风,涌现出和珅这样的历史巨贪也再为正常不过。人民食不果腹,衣衫褴褛,极其悲惨,因此“盛世”中爆发白莲教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不难理解。 清朝官员奢靡之风 前面提到过大清GDP的世界第一,但这一数字背后,同时期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我们同比一下可见端倪: 乾隆58年,世界上最大证券交易所,纽交所成立。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人民送上断头台。 英国《权利法案》成立已经过去103年,日不落帝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已经过去192年,汽车,改良蒸汽机也相继出现若干年 可以连发的火帽滑膛枪也出现。。。。 乾隆皇帝 而大清又在干什么呢?有一件可笑的事情,当马嘎尔尼把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的火枪大炮展示给乾隆爷看时,乾隆竟然嗤之以鼻,丢之废弃于圆明园之中,转身把玩西洋镜等小玩意。 60多年后,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惊讶地发现当初英国赠送的武器已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几十年间未曾动过。而八旗子弟兵竟然连最基础地拉绳枪都不会使用,还用着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但凡这几十年中国有谁能研究一下这武器,多学习一下先进的技术,也许有些事情会改变。 但事实却和马嘎尔尼预料的一样,这个孱弱的大清帝国最终历经屈辱,走向了灭亡。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终归是有勤劳善良有韧劲的,我们也在历经百年沧桑,改革开放后也能有机会屹立于世界的巅峰,
目录
“乾隆盛世”下的社会真相,老百姓生活真的幸福吗? 13世纪末,《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风靡一时,书中大肆宣扬: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16-17世纪,随着麦哲伦大航海成功,打通了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壁垒,让一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的书信也无不表达着对中国艳羡:这里君主统治开明,社会富庶平和,人民勤劳礼貌。 彼时的欧洲正处于“漫长的黑暗中世纪”的混沌年代,并逐步开始启蒙运动。找不到方向的欧洲不自觉地掀起一股“中国崇拜”的热潮,连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一些大学者都对中国的一切大加推崇。 在这样文化环境的熏陶下,英国人马嘎尔尼成长为了一名对中国魂牵梦绕又无比向往的外交官。他28年的外交生涯还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虽然他经常在书信和梦中表达对中国的向往。 马嘎尔尼图像 1793年(乾隆58年),经历了28年外交工作的马嘎尔尼终于愿望达成,带着无限的憧憬和幻想以及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经历9个月远洋航行,到达中国。 英国使团来访 而此时的大清,还沉浸于“乾隆盛世”的余晖中,至少在表面和数据上看起来仍是那个地球上不可撼动的东方强大帝国: 经济上,乾隆中后期,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30%多,制造业中的份额更是当时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的6倍。 军事上。乾隆帝统一了新疆,让当时的中国在数百年之后真正完成了大一统,疆域达到145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现在国土的1.5倍。 人口上,乾隆在位60年间,中国人口从1.4亿暴增至2.9亿,数字翻了一番,达到当时的极值,这些似乎都是国泰民安,富足平和的表现。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英国使团一登上中国的土地,所见的场景应该把马嘎尔尼的美梦变为了梦魇。他的惊吓程度应该不会亚于百年后,李中堂踏上美帝的土地时的表现,只是后者是叹服于美国外星球般的摩天大楼,前者是感慨于清朝的土地荒瘠,百姓贫苦。 清朝的官老爷们自诩以“天朝上国,夷邦来朝”的极端傲慢心态来迎接英国使团。他们雇佣了大量当地老百姓以奴才的身份来为英国人服务。这些百姓端茶倒水,做饭打扫,英国人不要的残羹剩饭,泡过水的旧茶叶,他们都总是不要命地贪婪地争抢。而这些中国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无光,如同街边濒死的饿狗。 老百姓争抢残羹剩饭 而此时的英国农民是什么样子?英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写道:在普通中国人中间,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的喜气洋洋。不管是在舟山还是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当英国使团抵达天津白河口岸,乘坐小船进入大沽之后。时任直隶总督梁肯堂亲自迎接,并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仪式所需供品,家禽鱼鲜多数由南方地区长途运送而来。由于路途遥远,古代交通不便,活禽多数死亡发烂。在仪式结束之后,死禽烂肉无不直接被丢入河中,这一举动引来众多老百姓跳入河中争先恐后地打捞死禽,然后洗干净腌制在盐里。这让英国人感到迷惑,因为刚才的仪式如此排场宏大,食物铺张浪费。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老百姓竟会做出如此行为。 老百姓抢夺死禽 除此之外,当英国人需要领航员引路时,当地总兵满口答应,然后派大量兵丁强行带回了一群老百姓过来引路。英国使团形容这群人时,神情悲惨,目光呆滞,双膝跪地,强迫劳动。尽管多数人哀求不愿离家远行,但在这些总兵看来,这些人与家禽无异,强制命令其一小时后准备妥当。当英国船只驶入内河时,清朝官员又强迫附近村庄的大批老百姓过来拉纤。这些百姓不乏老弱病残,因为报酬几乎没有,他们并不想做此工作,而又不得不干。这些人明显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被兵丁随时监督着,一旦慢下来,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身体,和马匹骡子相差无几。 如畜生般拉纤 这就是“乾隆盛世”下,老百姓的真实写照。马尔嘎尼也终于从幻想中来到现实,然后得出结论: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个盛世徒有其名,百姓的贫弱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精神上的孱弱,僵化,麻木会让这个帝国逐渐走向衰败。 官老爷的威风凛凛 鞭打百姓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还无限沉迷于“盛世之中,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18世纪的欧洲已经悄然开始了工业革命,人权民主之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生产力的巨大提高,让英国人的生活品质大幅提高,每日食谱中,肉蛋奶甚至啤酒都已成为常态。 反观乾隆中后期的清朝,为了封建王朝的江山永固,皇帝逆文明的潮流,构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严苛而缜密的专制制度,民众则被紧锁于牢笼之中。 大清专制统治 大清专制统治 在精神文化上,乾隆帝为了维持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的正统,大兴**,消灭了一切能使社会变革的思想萌芽。 大兴* “乾隆盛世”的富裕有钱,更多的是鼓了贪官和统治阶层的腰包,与百姓无关。“议罪银”制度的兴起,更加剧了这一*的事实。清朝官员生活奢靡成风,涌现出和珅这样的历史巨贪也再为正常不过。人民食不果腹,衣衫褴褛,极其悲惨,因此“盛世”中爆发白莲教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不难理解。 清朝官员奢靡之风 前面提到过大清GDP的世界第一,但这一数字背后,同时期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我们同比一下可见端倪: 乾隆58年,世界上最大证券交易所,纽交所成立。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人民送上断头台。 英国《权利法案》成立已经过去103年,日不落帝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已经过去192年,汽车,改良蒸汽机也相继出现若干年 可以连发的火帽滑膛枪也出现。。。。 乾隆皇帝 而大清又在干什么呢?有一件可笑的事情,当马嘎尔尼把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的火枪大炮展示给乾隆爷看时,乾隆竟然嗤之以鼻,丢之废弃于圆明园之中,转身把玩西洋镜等小玩意。 60多年后,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惊讶地发现当初英国赠送的武器已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几十年间未曾动过。而八旗子弟兵竟然连最基础地拉绳枪都不会使用,还用着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但凡这几十年中国有谁能研究一下这武器,多学习一下先进的技术,也许有些事情会改变。 但事实却和马嘎尔尼预料的一样,这个孱弱的大清帝国最终历经屈辱,走向了灭亡。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终归是有勤劳善良有韧劲的,我们也在历经百年沧桑,改革开放后也能有机会屹立于世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