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复位手法
[推拿] 胸椎复位手法
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
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说明: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
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
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
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二)手法:
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
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
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
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
四.坐位扳肩法
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
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
五. 改良膝顶法
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
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
2.患者上身后仰60’靠于医者膝部,医者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双肩和胸廓,这样使患部胸椎小关节处于拉伸展开和一定程度失稳状态,符合力学方向,复位易于成功。
3.令患者吸气及憋气,目的为不伤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
方法:以左手拇指指腹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代替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
目录
胸椎复位手法
[推拿] 胸椎复位手法
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
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说明: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
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
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
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二)手法:
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
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
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
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
四.坐位扳肩法
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
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说明:
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
五. 改良膝顶法
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
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三)说明:
“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
2.患者上身后仰60’靠于医者膝部,医者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双肩和胸廓,这样使患部胸椎小关节处于拉伸展开和一定程度失稳状态,符合力学方向,复位易于成功。
3.令患者吸气及憋气,目的为不伤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
方法:以左手拇指指腹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代替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