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掌上盲图,盲文开启“光明之门”,他们用指尖感触世界, 2025-01-27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姬娜)张宏伟24岁时因事故导致失明,学习盲文帮他开启了“光明之门”,他和妻子把按摩店开到了国外;豆莹小时候因患病导致失明,通过学习盲文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现在正在备考社工证……1月4日是“世界盲文日”,多位盲人表示,盲文阅读打开了自己人生的一扇“窗”,指尖的6个点,带着他们去领略远方的美。
他把按摩店开到国外
1月3日,记者来到陕西白手杖视障服务中心,张宏伟和豆莹正在给几位盲人和志愿者教盲文。
眼前的盲文书籍《活出美丽》,比正常书籍厚了许多。大家用指尖触摸上面的凸点,进行“阅读”。
随后,张宏伟认真地教大家使用盲文写字板和点字笔,来书写“多喜乐,长安宁”这几个字。只见写字板由上下两片组成,上片有孔,下片有凹下去的点字模,用于固定盲文纸。大家用手腕控制点字笔的笔尖上下移动,写下一串串盲文。
今年57岁的张宏伟,时而面带微笑,时而铿锵有力。24岁时,他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目失明。“当时,我接受不了从看见到看不见的人生变故,情绪很差。”张宏伟回忆道,一年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开始学习盲文。由于盲哑学校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比他小,他只好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选择在家学习盲文。
“当时缺乏现在这样的专用工具,老师在硬纸壳上写了盲文,用火柴棒穿上去,刚好成6个点,我就练习用手摸,熟记点位的变化。”张宏伟至今仍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盲文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边学边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告诉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然后,他抱着书去老师家,老师抽查书中的内容,他都能顺利地读出来。至此,他学会了使用盲文。
其实,他最开始学盲文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能记住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学习盲文,给自己开启了“光明之门”,让他看到了世界的精彩。
后来,张宏伟去北京联合大学学了四年的针灸推拿学专业。通过盲文的6个小点、60多种变化,他用指尖学习专业知识,品读“四大名著”。毕业后,他先后在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地打工,当按摩师。
2010年,42岁的张宏伟和妻子带着孩子一起去了美国,创业开了按摩店,招聘有22名员工,目前发展为三家连锁店。后来,他回国在西安专门陪伴照顾老母亲。
现在除了用盲文,他还会用电子书、翻译软件等,与国外的朋友交流,有时候书信往来也是用英文。
盲文为她打开一扇“窗”
“80后”豆莹也是因为学习盲文,实现了大学梦。
老家在甘肃的她,4岁时因患病导致失明,只好靠听力,在当地勉强上完了小学。后来,父母打听到西安有盲哑学校,便送她来西安就读。
回忆起初学盲文时的情景,豆莹记得自己当时学得很快,大概两周时间就会读写了,只不过读写的速度比较慢。一般人书写时用右手执笔,她因为右边肢体行动不便,只能用左手书写,从简单的字母和数字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到词语和句子,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全学会了阅读和书写盲文。
之后,她在重庆读了高中,在长春读了四年大学,学的是声乐专业。毕业后,当过客服、主播,但这些都不是她喜欢的工作。“我希望将来能当一名社工,为视障群体服务,让更多的盲人活出精彩。”豆莹说,如今,她正通过盲文、电子书等来备考社工证。一张张凸起的盲文笔记,也记录了她追梦的过程。
视障人群用指尖感受远方的美
据统计,我国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人,其中陕西视障人士数量约为34万。1月4日是“世界盲文日”,旨在促进人们认识到盲文作为交流手段对于充分实现盲人和弱视者*方面的重要性。
听了张宏伟和豆莹的故事,盲人任先生感触很深。“以前我没有学过盲文,看到今天两位老师给大家演示盲文怎么阅读、如何书写,我觉得挺好的,好像走进了丰富多彩的‘凸凹世界’。”任先生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盲文出现在公共场合,比如电梯按键上、药品盒上和指示牌上等等,以后自己也要好好学习盲文。
西安市盲哑学校视障部初中语文老师贾睿表示,盲文又称点字,是专为盲人设计的靠触觉感知的文字符号。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通用盲文,由6个点组成,通过点的凸起来表示读音。盲文不仅可以帮助视障人群提高知识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用指尖去感受远方的美……
目录
本文转自掌上盲图,盲文开启“光明之门”,他们用指尖感触世界, 2025-01-27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姬娜)张宏伟24岁时因事故导致失明,学习盲文帮他开启了“光明之门”,他和妻子把按摩店开到了国外;豆莹小时候因患病导致失明,通过学习盲文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现在正在备考社工证……1月4日是“世界盲文日”,多位盲人表示,盲文阅读打开了自己人生的一扇“窗”,指尖的6个点,带着他们去领略远方的美。
他把按摩店开到国外
1月3日,记者来到陕西白手杖视障服务中心,张宏伟和豆莹正在给几位盲人和志愿者教盲文。
眼前的盲文书籍《活出美丽》,比正常书籍厚了许多。大家用指尖触摸上面的凸点,进行“阅读”。
随后,张宏伟认真地教大家使用盲文写字板和点字笔,来书写“多喜乐,长安宁”这几个字。只见写字板由上下两片组成,上片有孔,下片有凹下去的点字模,用于固定盲文纸。大家用手腕控制点字笔的笔尖上下移动,写下一串串盲文。
今年57岁的张宏伟,时而面带微笑,时而铿锵有力。24岁时,他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目失明。“当时,我接受不了从看见到看不见的人生变故,情绪很差。”张宏伟回忆道,一年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开始学习盲文。由于盲哑学校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比他小,他只好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选择在家学习盲文。
“当时缺乏现在这样的专用工具,老师在硬纸壳上写了盲文,用火柴棒穿上去,刚好成6个点,我就练习用手摸,熟记点位的变化。”张宏伟至今仍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盲文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边学边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告诉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然后,他抱着书去老师家,老师抽查书中的内容,他都能顺利地读出来。至此,他学会了使用盲文。
其实,他最开始学盲文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能记住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学习盲文,给自己开启了“光明之门”,让他看到了世界的精彩。
后来,张宏伟去北京联合大学学了四年的针灸推拿学专业。通过盲文的6个小点、60多种变化,他用指尖学习专业知识,品读“四大名著”。毕业后,他先后在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地打工,当按摩师。
2010年,42岁的张宏伟和妻子带着孩子一起去了美国,创业开了按摩店,招聘有22名员工,目前发展为三家连锁店。后来,他回国在西安专门陪伴照顾老母亲。
现在除了用盲文,他还会用电子书、翻译软件等,与国外的朋友交流,有时候书信往来也是用英文。
盲文为她打开一扇“窗”
“80后”豆莹也是因为学习盲文,实现了大学梦。
老家在甘肃的她,4岁时因患病导致失明,只好靠听力,在当地勉强上完了小学。后来,父母打听到西安有盲哑学校,便送她来西安就读。
回忆起初学盲文时的情景,豆莹记得自己当时学得很快,大概两周时间就会读写了,只不过读写的速度比较慢。一般人书写时用右手执笔,她因为右边肢体行动不便,只能用左手书写,从简单的字母和数字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到词语和句子,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全学会了阅读和书写盲文。
之后,她在重庆读了高中,在长春读了四年大学,学的是声乐专业。毕业后,当过客服、主播,但这些都不是她喜欢的工作。“我希望将来能当一名社工,为视障群体服务,让更多的盲人活出精彩。”豆莹说,如今,她正通过盲文、电子书等来备考社工证。一张张凸起的盲文笔记,也记录了她追梦的过程。
视障人群用指尖感受远方的美
据统计,我国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人,其中陕西视障人士数量约为34万。1月4日是“世界盲文日”,旨在促进人们认识到盲文作为交流手段对于充分实现盲人和弱视者*方面的重要性。
听了张宏伟和豆莹的故事,盲人任先生感触很深。“以前我没有学过盲文,看到今天两位老师给大家演示盲文怎么阅读、如何书写,我觉得挺好的,好像走进了丰富多彩的‘凸凹世界’。”任先生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盲文出现在公共场合,比如电梯按键上、药品盒上和指示牌上等等,以后自己也要好好学习盲文。
西安市盲哑学校视障部初中语文老师贾睿表示,盲文又称点字,是专为盲人设计的靠触觉感知的文字符号。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通用盲文,由6个点组成,通过点的凸起来表示读音。盲文不仅可以帮助视障人群提高知识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用指尖去感受远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