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年来,总有人想给《红楼梦》写一个团圆的结局

解药
叹花开花落红颜苍老,说云卷云舒佳人颜染

在老版《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的演员陆树铭去世,人们纷纷缅怀这位塑造了经典关公形象的老艺术家。不少人在B站等网站上重温《三国演义》,而后在评论和弹幕中能看到观众的感慨,“如果关二爷能稍微和东吴示弱一下就好了”“如果庞统没死的话诸葛亮后期就不会那么累了”“张飞性格不那么急躁的话打下吴国也不是没有希望”等等。


四大名著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巅峰之作,除《西游记》之外,都留下了不少令读者意难平的结局。人们希望《红楼梦》里的人能有一个团圆的结局,希望最终统一天下的能是蜀汉,幻想着梁山好汉没有接受招安、继续对抗宋军……原著里带有悲剧色彩的结局,或者是历史必然,或者是作者经历使然,再或者是艺术上的必要,它们是让四大名著成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因素,不过,读者们并不甘心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明末清初直到当下,都不断有人在大开脑洞,续写四大名著里的故事。就文学性而言,除了奇作《西游补》之外,大部分续作在原著面前基本不值一提,但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构想的续作却不断扩充着四大名著的文化影响。这些续作几乎完全以续写作者的内心为出发点,随意发挥创造,尽管一些续作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才稍有研究价值,放在今天的话基本等同于网络爽文,但在延续不断的续写和幻想中,四大名著里的人物渐渐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生命力,有些作者甚至不惜耗费毕生精力,来为其他人的作品撰写一部后传或续集。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清朝乾隆年间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追捧,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起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就连乾隆皇帝,也由和珅进呈,“阅而善之”,并认为其中故事原型实为康熙朝权臣明珠之家事,被称为是最早的“索隐派”论述之一。


皇帝尚且如此,自曹雪芹逝世三十年后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徽州府萃文书屋主人程伟元首次以木活字刊刻一百二十回足本之后,《红楼梦》迅速流行,不独京中“人家案头必有一本”,大江南北更是“家弦户诵,妇竖皆知”,以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评语,足见刻本对巨作的传播之功,可也正是这相较手抄本多出的四十回,为日后长达200余年的续书公案开了先河,更为无数“红迷”的意难平埋下了伏笔。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1月5日专题《四大名著幻想记》的B04-05版。


恨红楼梦之未完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现存版本实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带有脂砚斋评语的八十回脂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不带评语的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前者是手抄本,后者则是活字印刷的刻本,程高本中曹雪芹的原著,也出自脂评本。


脂砚斋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其评语被称为“脂评”或“脂批”,写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则被称为“脂本”,其中最主要的版本就是“甲戌本”和“庚辰本”。“甲戌本”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被称为“脂残本、脂铨本”,盖因此手抄本只有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计十六回,因书中第一回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字样,甲戌年,正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故而得名,这也是已知依据底本最早的一个《红楼梦》版本。不过,存世“甲戌本”的真正抄录时间实为乾隆二十三年(1767年),因其第一回也有署名“畸笏叟”的行侧朱批写有“丁亥春”字样,另有“作于丁亥”墨书。此本于1927年夏为胡适于上海购得,此后视若珍宝,称其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


清代孙温《红楼梦》工笔彩绘。


相比之下,“甲戌本”虽底本最古,也最贴近曹雪芹原稿,却失之残缺,较完整者当属“庚辰本”,原书题名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并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即庚申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稿版本,故而称为“庚辰本”。此版本的一到八十回只余七十八回,与其余各本一样,均缺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现存各本的这两回,要么是据程高本补足,要么就是后人增补,曹雪芹原稿已难觅其踪,令人遗憾。除了篇幅之外,“庚辰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批语可观,不但各卷标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还有眉批、侧批、双行夹批及回前回后批等两千余条,无论是曹雪芹原作还是脂砚斋批语,均为众本之中保留最多者,在红学研究者眼中实为最珍贵之版本。在“庚辰本”基础上,还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传抄“甲辰本”,此本存世八十回,也是第一个题名为《红楼梦》的版本。


至于程高本,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冬至印行,取脂评本前八十回,省去批语与程伟元、高鹗编辑整理的后四十回合在一起,也是《红楼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印本,也称“程甲本”。此年春天,由于“程甲本”供不应求,又再次校订印刷,是为“程乙本”,在文字上,比“程甲本”尚多两万余字,章回标题上也有微调。可以说,自程高本刊印流传之后,《红楼梦》研究的最核心问题已然伴生,那就是如何看待后四十回的真伪、优劣,乃至于原作者为谁?


胡适于民国十年(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中曾考定后四十回为续作,作者就是高鹗,不过,随着近年来红学研究日益深入,大部分研究者仍认定后四十回为续书,却基本排除了续者为高鹗,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延续了数十年的“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作者署名,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就此而言,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实属最早的《红楼梦》续书。


最早续书的争议


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续书”,早在清嘉庆年间的裕瑞《枣窗闲笔》中,已点明非曹雪芹作品,裕瑞也是首位提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评论者,他更直斥后四十回为“续貂”之作。进入近代之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堪称里程碑,在他看来,“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此后,俞平伯接续胡适的研究,对照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内容,指出续作故事大多承袭了前八十回的脉络、伏笔,并能够找到依据,并非出自杜撰,但具体优劣评价,也是贬多褒少。


曹雪芹纪念馆。


反倒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评语颇有余味,“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简言之,鲁迅先生认可了后四十回在悲剧意识上与曹雪芹的深刻共鸣,但也敏锐地发现了续作者在生活际遇、思想感情上的巨大不同,导致了最终结尾的矛盾。


这一点,另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其实早有触及,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评价,“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对于厌世解脱,日本学者村松瑛的解说无疑非常传神,“宝玉是唯美主义者。

发表于:2022-11-17 17:51
26个回复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回复。 登录 注册